首页 >> 文章详情

德宝法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三章:正念

2024-08-28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三章:正念

德宝法师

正念是从巴利文sati这个字翻译过来的,sati是一种活动。它确切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没有确定的答案,至少很难用文字表达。文字是心设计出来的符号,它们以符号的模式描述那些事实。正念是领先符号的,不受逻辑的束缚。虽然如此,正念是可以被体验的,相对而言这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可以被描述出来,只要你记住,文字只是指着月亮的指头,而不是月亮本身。真实的经验超乎文字与符号之上。正念可以用与此处全然不同的词汇加以描述,而每一种描述也都可能是正确的。

正念是当下正在进行的微妙过程,这个过程超越文字,却不会让它变得不真实恰好相反,正念是产生文字的实相,其后随之而来的文字只是实相的影子而已。因此,了解以下所说的事都只是比喻而己,这很重要,它们并非实相。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字的,不过你可以体验它。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介绍的禅修技巧名为内观,它是一套专门用来体验连续正念的心理活动。

当你咿呀学语时,就曾有纯粹的觉知

当你初次认识某些事物时,就在你将它概念化或确认之前,有短暂的纯粹觉知。那是一种觉知的状态,通常这个状态只维持很短的时间,就在你把眼睛与心集中在事物上的那一瞬间,在你把它具体化、在心里锁定它、从其他事物中抽离出来之前。它在你开始想起来,以及你的心里说哦,那是一只狗之前就发生了。那个焦点柔和、瞬间流动的纯粹觉知就是正念。在那个短暂的心理瞬间,你经验到一件未成形的事物。你经验到瞬间即逝的纯粹经验,那是与其余实相互相联结,而非分离的。正念很像是以眼角余光看事情,那有别于正眼所见。然而,这个柔软与非集中的瞬间觉知,却包含一种非常深入的认识,那是你把心集中并将对象具体化后所缺乏的。在一般认识的过程,正念的步骤是瞬间即逝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我们已经养成只注意其余步骤的习惯,聚焦在认识、认知、贴标签上,以及涉入一长串符号的思维。原始的瞬间正念一闪即逝,修习内观禅的目的,就是训练我们延长觉知的时间。

当这个正念被使用适当的技巧加以延长后,你将发现这个经验非常深奥,而且还会改变你的整个世界观。要达到这种认识层次需要靠学习,以及持之以恒的练习。一旦你学会了这个技巧,你会发现那个正念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层面。

正念的特质

正念是反射镜式的思维,只会如实反映所发生的事,没有偏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是什么就是什么。正念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它是内心无私观察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一个人才可以不从责难与评断的角度来看事情。他不会为任何事感到惊讶,他只是不偏不倚、如实地看待当下的经验。他既不决定也不评判,就只是观察。请注意,当我们说他既不决定也不评判时,我们的意思是,这个禅修者的观察经验,很像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见,就只是如实地观察。禅修者以同样的方式注意无常、苦与无我。

如果我们不能在事件发生时,接受内心的各种状态,就不可能客观地观察心里发生的事,对于不喜欢的心理状态而言更是如此。为了观察自身的恐惧,我们应该先接受我们害怕的这个事实。如果不能完全接受自己的沮丧,我们就不可能检视它。这对于恼怒、激动、挫折与其他不舒服的感情状态来说也同样适用。你无法一边忙着排斥某些事,一边还能彻底检视它。对于任何我们拥有的经验,正念都一概接受。它只是生命的另一个事件,另一个该被觉知的事而已。没有骄傲、羞愧,或者个人的情绪,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二)不偏不倚的觉察。正念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觉察。它不会靠边站,不会执著所认知的事,它就只是觉知。正念不会因为好的心理状态而入迷,也不会尝试回避不好的心理状态。它既不会执著乐,也不会逃避苦。正念平等地对待一切经验、思维与感觉,它没有任何压抑,也没有个人的好恶。

(三)毫无遮蔽的注意力。正念是非概念性的觉知。形容正念的另一个字眼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它不是思考,与思维或概念都无关,也不会停留在观念、意见或记忆上,它只是看。正念只在乎经验,但是它不会比较它们,不会给它们贴标签或归类。正念观察每一件事都像是第一次接触它们,它不是建立在反省与记忆之上的分析,而是对于当下发生事件直接而立即的经验,不经意识思维的媒介。它在认知的过程中比思维来得早。

(四)当下的觉知。正念是当下的觉知,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地。它是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做观察。它永远待在现在,永远都在时光前进的波峰上。如果你回想起二年级时的老师,那是回忆;接着,当你觉知到你正在回忆二年级的老师,那就是正念。如果你再把这个过程概念化,并对自己说: 噢!我正在回忆。那是思维。

(五)无我的警觉。正念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警觉,它是在无我的前提下发生的。秉持正念看一切现象的人,不会有我或我的这样的概念。例如,假设你的左腿疼痛,一般的意识会说:我有个地方痛。使用正念的话,一个人只会注意到感受就是感受。他不会附加一个额外的我的概念在上面。正念禁止一个人对认知增添或减少任何东西,他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强调任何事物。他只是如实观察,毫

无扭曲。

(六)觉知变化。正念觉知变化,它观察经验之流。它看着事物变化,看着一切现象出生、成长与成熟,也看着现象衰败与灭亡。正念须臾不离地持续看着事物。它观察一切现象,不论物理、心理或感情,以及任何在心里呈现的现象。禅修者则只是坐着看表演。正念是对过往现象本质的观察,看着事物生起与消逝。看着事物怎么让我们产生感觉,以及我们如何对它做出反应。它观察这件事如何影响周围。在正念中,禅修的人是无私的观察者,他唯一的任务便是持续追踪内在世界的无常表演。

请记住还有一点,在正念中,一个人看的是内在世界。开发正念的禅修者,关心的不是外在世界。它就在那里,但是在禅修中,一个人的探究领域是他自己的经验,是他的思维、感觉与认知。在禅修中,他的实验室就是他自己。内在世界有庞大的资料库,反映外在世界与更多的事物。检视这些资料,就能带来完全的解脱。

正念是参与的观察,禅修者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当一个人在看他的感情或生理感受时,他同时也在感觉它们。正念不是一种智力的了解,它就只是觉知。反射镜式思维的比喻在这里失效了,正念是客观的,但不是冰冷或是没有感觉的。它是生命觉醒的经验,一种生活过程中警觉的参与。

正念在文字上很难定义,不是因为它很复杂,而是因为它太简单、太开放了。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人类的每一个经验领域,最基本的概念总是最难定义。查阅字典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长字通常都有简明的定义,但是基本的短字,像是the与be的定义则有一长页。在物理上,愈基本的功能愈难描述,像那些与量子力学有关的基础事实就是。正念是领先符号的作用,你可以整天玩弄文字符号,却根本无法确定它。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描述它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说它做了什么。

正念有三种基础活动

正念有三种基础活动:(一)正念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二)正念如实地观察事物;(三)正念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让我们详细检视这些功能性定义:

(一)正念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在禅修中,你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当你的心偏离这个焦点时,正念会提醒你,你的心正在徘徊,以及你应该做什么。是正念把你的心拉回到禅修的目标,这一切都在瞬间发生,没有内在对话。正念不是思考,在禅修中反复练习它,当它变成心理习惯之后,以后便都可以受用。一个认真的禅修者随时保持正念正知,日复一日,无论是否是正式的禅坐都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习才可能达成。我们执著于思维的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那个习惯会以最顽强的态度缠住我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同样坚持的态度开发相续的正念。当正念生起时,你就会注意到你当时对

思维模式的执著。正是那样的注意让你得以跳出那个思维过程,得到解脱。正念接着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它正确的焦点上。如果你当时是在禅修,那么你的焦点就是正式的禅修对象;如果你不是在禅修,那就只是正念本身单纯的作用,只是单纯注意生起的事物而不涉入:啊! 这开始了现在是这个,现在是这个现在是这个。

正念既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也是在我们分心时提醒我们注意的功能。毫无遮蔽的注意力就是察觉,它只是借由注意当下它不存在来重建它自己。一旦你察觉到自己没有在察觉,那么根据定义,你就是在察觉,这时你已经重新回到正念上。

正念在意识上创造出它自己独特的感觉。它有一种风味:轻盈、明亮且充满活力。相形之下,意识的思维则是粗重、沉闷而又呆滞。不过,这些毕竟都只是文字。你自己的练习会告诉你差别所在,然后你可能会提出自己的文字,而这里所用的文字则会变成是多余的。记住,练习才是关键。

(二)正念如实地观察事物。正念既不会对认知添油加醋,也不会删减任何东西。它不会做任何扭曲。它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只观察任何出现的事物。意识思维则把东西贴到我们的经验上,让我们负担概念与意见,把我们淹没在计划与忧虑,以及恐惧与幻想翻腾的游涡中。如果有正念,你就不会玩那种游戏。你只是注意内心当下生起的事物,接着,你注意到下一件事:啊!这个还有这个以及现在这个。它真的很简单。

(三)正念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正念,而且只有正念,才能理解佛教所教导实相的三个主要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巴利文分别为anicca,dukkha以及anatta)。这三个特征不是盲目的教条式信仰,佛教徒认为任何人只要以正确的方式研究,就会发现它们是普遍与自明的实相。正念是研究的方法,正念本身有能力揭露人类所能观察到最深层的实相。在这个检视的层面,人们了解到:(1)一切因缘法本质上都是短暂的;(2)所有世间法到头来都是无法令人满足的;(3)其实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只有过程。

正念的运作就像是电子显微镜,它在一个微细的层面操作,让人可以在意识思想过程最好的理论架构下,直接掌握那些实相。正念看见每一个念头无常的特性,看见一切被认知的事物何其短暂及其不断流逝的本质。它还看见一切因缘法无法被满足的固有本质。它看见在这些流动表演中,你什么也抓不住;平静与快乐无法用这样的方式寻获。最后,正念看见一切现象根本无我的本质。看见我们独断地选择某些想法,把它们从经验之流中截取出来,然后将之概念化成独立与恒存的实体。正念实际看见这些事,不是用想象的,而是直接看见它们。

当它被完全开发时,正念立即且直接看见存在的这三个特征,不经意识思维的媒介。事实上,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体而非分开的。它们全都是我们努力进行这个名为正念的单纯基础过程的结果,并且用意识层次不充足与笨拙的思维符号加以表达。正念是一个过程,并非逐步发生,而是整个一起发生:你注意到自己缺乏正念,而那个注意本身就是正念的结果;正念就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而毫无遮蔽的注意力则是如实观察实相;它们存在的方式是无常、苦与无我。这一切都在几个刹那之内发生。不过这并不表示,你会在生起正念的第一瞬间,马上达到解脱(摆脱一切人类的弱点)。学习把正念整合到你的意识生活完全是另一个过程,而学习延长这个正念的状态则又是另外一个。不过,它们都是令人喜悦的过程,非常值得你努力去做。

正念是内观禅的核心

正念是内观禅的核心,也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它同时是这个禅修的目标,以及到达终点的方法。你借由警觉而达到正念。另一个被译成正念的巴利文是appamāda,它的意思是不放逸或不错乱,亦即随时掌握内心的实况,达到最清明的状态。

巴利文的sati还有记得的含义。它不是回忆过去的想法或画面的意思,而是清楚、直接与默默地觉知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对,什么不对;以及我们正在做什么,与我们应该怎么做。正念提醒禅修者在恰当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对象上,并且确实精进以完成任务。当这个精进被正确地运用时,禅修者会持续处在一种平静与警觉的状态。只要保持这种情况,则五盖或烦恼就无法生起,也就没有贪心、嗔恨、欲望或懒惰。

但是我们都是人,也都会犯错。我们多数人都重复地犯错。尽管是真诚地精进,禅修者还是偶尔会让他们的正念溜走,然后发现自己陷入一些令人遗憾,不过还算正常的人类失误上。是正念注意到那个改变,同时也是正念提醒我们要精进,以跳脱那样的困境。正念溜失的情况会一再发生,不过它们的频率会随着练习而递减。

一旦正念将这些烦恼移除后,更健康的心态就会取而代之。嗔恚变成慈悲,欲望则成为离欲。同样也是正念注意到这个改变,并提醒内观禅者保持那个微细的心灵敏锐度,那是保留这些更值得拥有的心理状态所必需的。正念促进智慧与慈悲的成长,让它们可以达到完全成熟的境界。

我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机制,即接受美好与欢乐的感觉,而排斥丑陋与痛苦的经验。这个机制带来的那些心理状态是我们要训练自己将之去除的,例如贪心、欲望、嗔恚、厌恶与嫉妒等等。我们选择去除这些障碍,不是因为它们字面上邪恶的关系,而是因为它们的强制性;因为它们会把心整个接管过去,完全掳获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它们在封闭的思维小圈圈中来回打转;而且,因为它们会把我们与活泼的实相隔离开来。

这些障碍在正念存在时无法生起。正念是对于当下实相的注意,因此与构成障碍的迷惘心态直接对立。身为禅修者,只有当我们让正念溜走时,内心深沉的机制才会出来接管,亦即抓取、执著和拒绝。接着阻力就出现了,并且遮蔽我们的觉知。我们没有注意到改变正在发生,因为我们正忙于进行报复、贪婪或其他的想法。一个未经训练的人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而一个经过训练的人则会马上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是正念注意到这个改变,也是正念记得曾经受过的训练,并且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化解迷惑。此外,正念还会尝试让它自己一直维持下去,让阻力无从再次生起。所以说,正念是烦恼障的特效药,它既是药方,也是预防的手段。

正念化解心中的烦恼

完全开发的正念是一种对世上一切事物完全无染与不执著的状态。如果我们可以维持这个状态,就不需要其他的方法与措施来让我们远离障碍,进而从人类的缺陷中达到解脱。正念不是粗浅的觉知,它深入看事情,潜入概念与意见的表层底下。这种深入的观察让我们完全确定,没有丝毫疑惑。它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注意力,永远不会退缩和移转。

这个纯净无染的觉知不仅能排除心理障碍,还能让它们的机制暴露出来,并加以摧毁。正念化解内心的烦恼,达到无染与安定的境界,完全不受生命起伏的影响。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