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德宝法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五章: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2024-08-28

每一位音乐家都会练音阶。当你刚开始学习弹琴时,那是你第一件要学的事,而且你永远都不会停止玩音阶。世上最好的钢琴家照样要练音阶,那是一种基本技巧,不容许被荒废。每一位棒球选手都要练习打击,那是你在少年棒球队所学的第一件事。每一次世界锦标赛都从练习打击开始,基本技巧应该一直保持良好。

坐禅不是游戏,而是练习

坐禅是禅修者练习自身基础技巧的舞台。禅修者所玩的游戏是他自己的生命经验,而所使用的器具则是他的感官。即使最有经验的禅修者仍然持续练习坐禅,以借此调整并磨炼他玩特殊游戏时,所需要的基本心理技巧。不过,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坐禅本身并非游戏,它只是练习。要运用那些基本技巧的游戏是那个人其他的经验世界。如果禅修无法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它就是既贫乏又受限了。

内观禅修的目的不外乎彻底扭转你的整个感觉与认知的经验,亦即革新你的整个生命经验。坐禅的那些阶段是为了培养新的心理习惯,你学习接受与了解感觉的新方式,并且开展对待意识思维的新方法以及处理变动不羁新感情的模式。这些新的心理习惯应该被带入你日后的生活中,否则禅修将会是枯燥且毫无益处的,只是理论的话,就无法和其余事物联结。为了联结两者而做一些努力是必要的,某种程度的移转会自然发生。不过那个过程是缓慢且不可信赖的,你很容易留给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而且还认为那个过程没有报酬而决定放弃它。

练习当个局外人

在你的禅修生涯中,最难忘的事件之一,就是当你第一次了解到自己正在最平常的活动中修禅。你正从高速公路开车下来,或者正要去倒垃圾,它自己就启动了。这个未经计划的技巧流露是一桩真实的喜悦,那个技巧是我们以往一直细心培养的。它为你开启了一扇小小的未来之窗,你对于修行的意义有了惊鸿一瞥。那个可能性震撼着你,这个意识的转变是可能成为经验的常态。你了解到,在接下来的生命中,你可以旁观烦恼的扰攘喧嚣,不必再受到渴求与贪欲的疯狂追逐。你浅尝法味,站在一旁观看一切流逝而过,那是个奇妙的时刻。

不过,那个洞见并不足够,除非你积极寻求促进那个移转的过程。禅修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你离开坐垫的那一瞬间。 结束禅坐后,你可以起身将一切抛在脑后,或者你可以把那些技巧带进日常生活的其他活动中。

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禅

了解禅修是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它不是特殊的姿势,也不只是一套心灵体操。禅修是正念的开发,以及对于所开发出来的正念加以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修禅,你可以在洗盘子的时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写信时修禅。禅修就是觉知,它必须被运用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这并不容易。

我们喜欢透过在静处坐禅来开发觉性,因为那是最容易实践的情况。在行动中,修禅比较困难;在快速嘈杂的活动中,修禅更难;在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例如恋爱或争辩中,修禅是最困难的挑战。初学者几乎只能从事最没有压力的活动。不过,修行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坚强的禅定与觉知层次,即使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仍然可以屹立不动。生活中提供我们许多挑战,认真的禅修者永远不会厌烦。

把禅修带进你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试过你就会了解了。从结束禅坐到展开真实生活之间的过程是一次三级跳,对多数人而言,这个距离太长了。我们发现平静与专注在几分钟内就消失殆尽,很快就又回到禅修前的状态。为了跨越这道鸿沟,佛教徒数百年来已经设计出一系列的练习方法,以便顺利促成转移。他们把那个跳跃分解成几个小步,每一步都能单独练习。

禅修,未必要坐着不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动作与活动,几个小时端坐不动与平常的经验是相互违背的。我们在绝对不动时所培养的清明与平静,在一开始移动时很容易就消失了。我们需要一些过渡的练习,以便让自己在动作中保持平静与觉知。行禅帮助我们从静止状态转移到日常生活。它是动中禅,经常与坐禅交替使用。行禅在你非常不安的时候尤其好用,一个小时的行禅经常能帮助你化解不安的能量,并且还带来可观的清明,让你可以在接下来的坐禅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标准的佛教修行建议你要经常闭关,以弥补平时坐禅的不足。闭关是用较长的时间专心投入修禅。一两天的闭关比较常见于在家人,至于寺院里一些经验丰富的禅修者闭关一次可能就要好几个月,除了禅修什么事也不做。这样的修行是严峻的,对于身心的要求都很高。除非你已经有好几年的经验,否则不适合这么做,因为得不到什么好处。扎扎实实十个小时的坐姿,会令多数初学者痛苦不堪,痛苦的程度将压过他们的定力。因此,一个有效益的闭关应该穿插姿势的变换与移动,通常的形态是一段坐禅就安插一段行禅,各进行一个小时,中间短暂休息一下也很常见。

行禅需要一个隐蔽的场所,以及足够的空间,至少要有五至十步的直线距离。你缓慢来回走动,在多数西方人眼里看来,这是奇怪而且与日常生活脱节的举动。这不是你会想在前院草坪进行的练习,那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注意。因此,选择一个隐蔽的地点。

关于身体的指导,很简单,挑选一个不受障碍的地方,从某一端开始,以警觉的姿态站立一分钟。手臂自然下垂,置于前方、后方或两侧。接着,在吸气时,提起一只脚的脚后跟,呼气时,以脚趾点地。再一次吸气时,抬起那只脚来向前,呼气时,放下脚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也重复这个动作。然后,慢慢走到另一端,站立一分钟,接着慢慢转弯,在走回来之前,再站立一分钟,然后再重复这整个过程。

练习自然地行走,别管好不好看

保持你的头部抬正,颈部放松。张开眼睛以维持平衡,不过不要注视任何特别的东西。自然地行走,维持最慢的舒适步伐,不要注意你周围的环境。小心别让身体紧张,发现僵硬之后立即放松。不要为了优雅而做特别的尝试,不要试着让自己好看。这不是体育练习或舞蹈,而是觉知的练习。

你的目标是达到完全警觉、高度敏感,以及完整且毫无阻碍的走路经验。把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脚部与腿部传来的感觉上,试着尽可能记住每一只脚移动时的信息。全心投入纯粹走路的感觉,注意动作之间的每一个微细差别。每一条肌肉移动时,注意它个别的感觉。当脚触地与抬起时,感受每一个微小的触感变化。

分解动作,开始!

注意这些看似平顺的动作,其实是由一连串复杂的小晃动所组成,试着不要遗漏任何细节。为了提升你的敏感度,可以把动作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只脚都要经过抬高、悬空与踩踏的阶段,而每一个部分也都又有初、中、后之分。为了让自己习惯这一连串动作的频率,你可以从每一阶段明确的心理记录开始。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做一做类似抬高、悬空、放下、触地、踩踏等的心理记录。这是为了让你熟悉动作顺序,并且不会遗漏任何细节的训练步骤。当你愈来愈觉知正在进行的各种微细事件时,就愈没有时间去理会文字。你将发现自己沉浸在不断流动的动作觉知上。脚将成为你的全部世界,如果你的心跑开,像平常一样注意那个分心,再把注意力拉回到走路上。当你在做这些事时,不要看你的脚,也不要想象双腿来回走动的心理画面。不要思考,只要感觉。你不需要腿的概念与画面,只要记下它们流过的感觉即可。开始时,你可能会有一些平衡上的困难。你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使用腿部肌肉,就学习的阶段而言,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挫折生起,只要注意它,再让它离开。

内观的走路技巧,是设计来让你的意识充满单纯的觉知,彻底地做,以致其他事物都被排除在外。它没有思维的空间,自然也没有感情的空间。它没有时间执著,也没有时间把行动化为系列概念。它没有自我的感觉,只有触感与动感的伸展。我们在这里学习走进真实的世界,而非远离它。我们此处获得的任何洞见都可以被直接用在其他的生活经验上。

对姿势保持觉知,但不评断

我们修行的目标,是在连续而实时的流动中,完全觉知经验的一切面向。我们多数的行动与经验,都是毫无意识的,以一种很少注意或不注意的感觉来进行。我们的心停留在其他事情上面。我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式的反应上,迷失在白日梦与成见的迷雾中。

最常被忽略的存在面向之一,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脑袋里色彩鲜明的连环漫画是如此诱人,注意力因此很容易从动感与触感中移开。身体的信息每一秒钟都流入我们的神经与脑袋,但是大部分都被封锁在意识之外。它流进心的底层后,就无法再进一步了。佛教徒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来打开水闸门,让它能流进意识里。这是另一个让无意识变成意识的方法。你的身体在一天之中经历各种姿势:或坐或站,或走或躺,或者弯腰、跑步和爬行。禅师们要求你对这个持续进行的舞动保持觉知。在生活里,每隔几分钟就花个几秒钟检查你的姿势。不要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去做它,这不是矫正姿势或改善外观的练习。把注意力扫视全身,去感觉你是如何持有它。默默记下走、坐、躺或者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过不要轻视这个步骤,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练习。如果你做得够彻底,如果你注入这个心理习惯够深,它就会彻底革新你的经验,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感觉领域,那个感觉就像盲人重见光明一样。

放慢动作,可以提升正念

你所做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由不同的成分所组成,像绑鞋带这么简单的动作,就是由许多微细动作构成的复杂行为,然而,这些细节多半没有被注意到。为了提升正念,你可以放慢速度,做简单的活动,例如努力集中注意力在动作的微细差别上。

坐在吧台上喝一杯茶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件事,你就可以经验到很多。你的姿势是坐着,感觉杯子握在手指之间,闻茶的香气,注意杯子、茶、你的手臂与桌子的摆放。注意举起手臂的心理动机,当它举起来时感觉你的手臂,感觉杯子碰触嘴唇以及液体流进嘴里的那些时刻。品味茶,接着注意放下手臂的心理动机。如果你完全参与其中,以不执著的态度去注意每一个感受、思维与情感的流动,那么这整个过程将会引人入胜而且十分美好。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在你许多的生活举止中。刻意放慢你的思维、语言以及动作的速度,让你能比以往更深入其中,你将发现那里充满惊奇。一开始要在平常的活动中保持这种从容不迫的慢速度很困难,不过技巧会随着练习而进步。

深奥的觉悟在坐禅时会发生,不过当我们真的在日常生活中检视自身的动作时,深奥的启示也会发生。当我们真的放慢速度时,感情机制与激情活动都将无所遁形,你可以清楚地观察它们,就像在实验室里一样。在这里,我们可以衡量思想的可信度,并且了解真实动机与自欺欺人的伪装两者之间的差异。

你将会发现这个信息有很多令人惊异之处,虽然有些会造成干扰,不过它们全部都是有用的。毫无遮蔽的注意力为内心凌乱的小角落带来秩序,在日常活动中若能达到正念正知,你就能够维持理性与平静,不会陷入习惯性的心灵死角。你开始了解你对自己内心痛苦所应负的责任,了解所有的苦难、恐惧与压力都是你自找的,了解你是如何造成痛苦、缺点与限制。愈深入了解这些心理过程,它们就愈无法控制你。

随时随地注意呼吸

坐禅时,主要的焦点是呼吸。完全专注在不断变化的呼吸上,能够让我们活在当下。同样的原则也适用在活动中,你可以在从事活动时注意呼吸,这会为你的动作带来流畅的韵律,减缓许多唐突的变化。不只让你更容易将焦点放在行动上,正念也会增长,你的觉知也将因此更容易停留在当下。原则上,禅修应该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习的,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建议。

正念的状态是一个做好心理准备的状态。心没有背负成见,或陷在忧虑中。当你真的保持正念时,神经系统便具有产生智能的朝气与弹性。一个问题生起,你只是单纯地处理它,快速而有效率,不会慌乱。你不会站在那里手足无措,也不会躲到安静的角落去,以便能坐下来对它禅修。你只是处理它,在少数看似无解的情况下,你也不会担心。你只是进到下一件需要你注意的事,你的直观能力变成一种非常实际的技能。

把握每一段零碎的时间保持正念

浪费时间的概念对一个认真的禅修者而言根本不存在。一天之中的许多空档也能转成有益的,所有零碎的时间都可以拿来禅修。焦虑地坐在牙医办公室时,就针对焦虑禅修;在银行排队感到烦躁时,就针对烦躁禅修;在公交车站等车无聊地玩弄拇指时,就针对无聊禅修。试着一整天都保持警醒与觉知,注意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即使它单调沉闷也一样。

善用独处的时间,以及缺乏独创性的活动。把握每一段零碎的时间保持正念,善用一切你能使用的时间。

专注于一切活动

一天里的每一个活动与想法,从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到就寝前的最后一个想法,你都应该尽量保持正念。这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不要期待一蹴而就。慢慢来,让你的能力与日俱增。最可行的方法是把一天分成几段,把一些时间放在姿势的正念上,再把这个正念延伸到其他简单的活动,例如吃饭、洗涤与穿衣上。有时候在一天当中,可以拨出十五分钟左右,练习观察几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例如喜欢、讨厌、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感觉,或者五盖与其他的思维。由你来设定具体的程序,重点是练习认出各个项目,并且尽量在一天里都完全保持正念。试着达到一种生活习惯,让坐禅与其他经验的差别降到最低,让它们彼此自然交融。你的身体永远无法静止,因此,总是可以观察到动作,或者至少还会有呼吸。你的心永远不会停止唠叨,除非在最深层的禅定中,否则总会有东西可以观察。如果你认真运用你的禅修,就永远不乏值得注意的事物。

将禅修应用在生活之中

你的禅修应该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禅修,是你的心灵实验室,它提供你需要的磨炼与挑战,使你的修行更深入而真实。它是净化诡计之火,是测试境界的试纸,它让你了解当下的情况与你所在的位置。如果你的禅修无法帮助你处理每天的冲突与难题,那么它就是狭隘的。如果你每天的情绪反应没有变得更清楚与容易掌控,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你永远不知道你做得如何,要实际测试过之后才知道。

正念的修行是一种普遍的修行,你不应该在做过之后,就把它抛到一旁。你随时都在做它,象牙塔里的禅修是不够的,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内观禅修是正念相续的练习,禅修者学习对心中一切现象的出现、发展与衰败保持正念正知。对所有思维与感情、活动与欲望的整个演出,既不逃避,也不改变,只是持续注意它,无论它是可爱、讨厌、美好或可耻的,都无所谓。禅修者看着它本来的样子,以及它改变的样子。没有任何经验的层面被排除在外,它是一个相当彻底的过程。

如果你在日常活动中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聊的状态,那时就针对你的无聊禅修,找出它是什么感觉,怎么样运作,以及它是由什么所组成。如果你在气头上,就针对你的怒气禅修,发现怒气的机制,不要闪躲。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沮丧的深渊时,针对那个沮丧禅修,以一种客观与好奇的方式去研究沮丧,不要盲目地逃避它,找出迷宫,并记下它的路线,如此一来,当下一次沮丧出现时,你就能处理得更好。

每一秒钟都敞开内心

透过生命的起伏来进行禅修,这是内观的要点。这种练习很严峻,也很吃力,不过它会造成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韧度。禅修者每一秒钟都保持内心开放,他一直在研究生活,检视他自己的经验,以一种客观与好奇的方式看待生命。因此,他一直不拘泥于形式、对象与时间,而是对实相开放。这是解脱所需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的心保持在一种做好禅修准备的状态,他就可以在任何时刻达到觉悟。最微细与最平常的认知都可能成为引爆点:月景、鸟叫,或者是树林里的风声。认知到什么,不如注意那个认知重要,准备好开放的心态才是重点。如果你准备好,它马上就可能发生。你手指碰到这本书的触感可能就是线索,这些文字在你脑中的声音可能也已经足够。如果你准备好了,你现在就可以达到觉悟。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