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钟茂森博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第一集)

2023-07-19

钟茂森博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第一集)

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9/1/21 华严讲堂 档名:52-328-01

尊敬的诸位大德,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大意。在前些时候我们花了整整一百个小时,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细的学过一遍。这篇文章是流传了很久的一篇劝善的文章,它虽然是道家的典籍,但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学者都极为的推崇,自古以来注解相当的丰富。在清朝干隆年间,周梦颜居士,他字安士,这位周安士居士他有一篇《广义节录》的注解,可以说这么多注解里面,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完美的注解。后人把他的这篇《阴骘文广义节录》收录在《安士全书》当中,它占了全书分量的一半。印光大师对这篇文章,对这部《安士全书》非常的赞叹,因此我们前些时候就详细的依这一部《广义节录》来学习。因为学习的小时数很多,从头到尾听下来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就想到有必要用两天的时间四个小时,把《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大意给大家介绍一遍,希望采取《阴骘文广义节录》当中的一些精华为大家简要的来介绍。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够通过这部因果教育的教材来学习,真正达到断恶修善这个目的。

首先我们先将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里头的《阴骘文广义节录》这本著作的序言挑一些精华的部分介绍一下。印光大师是民国初年的人,是我们佛教里面净土宗第十三祖,相传也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对於《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这三部书极为推崇,流通的很多,甚至数量超过佛经。印光大师他是佛教的法师,可是为什么对於这三部书流通的这么广?我们师父上人给我们点出来,说这三部书是最佳的因果教材,要救现前世间劫难,挽回世道人心,唯有用因果教育最为有效。安士先生在这篇《广义节录》当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所以我们如果希望社会安定和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唯有大力的弘扬因果教育才能够达到。

印光大师在这部书当中曾经写过两篇序言,可见得他对於这部书重视的程度。印祖说:「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印祖序言当中说文昌帝君是什么人?他是一位道家的神明,在宿世当中,也就是生生世世,心敦五常,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以这五常做为存心。「躬奉三教」,三教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可见得文昌帝君本人不是只学道家,而是儒释道三家都学习,没有门户之见。不仅学习,而且认真的落实,这叫躬奉。躬奉是把三教的教育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自行而后化他。自己努力的依教奉行,同时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教化他人。「惟欲止於至善」,这是学习的目标。「止於至善」这句话是《大学》里面说的,是儒家四书之一。至善就是心地纯净纯善,佛法里面称至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学习圣贤教育的目标。

下面说,「功高德著,遂得职掌文衡」,这是讲文昌帝君他的果报,因为他能够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积功累德非常的厚,功德卓著。这个功德是从断恶修善当中得来,是从利益一切众生当中得来,因此上帝命他职掌文衡,文衡就是主管世间读书人功名、仕途的这种官职。所以一般人都讲,考试考上功名那要拜文昌帝君,他是掌管知识分子的文运。特别是在古代,要考上功名,这个权掌握在文昌帝君手里。因此许多人要考功名,现在我们说拿学位,找到好的工作,都去拜文昌帝君。可是多半流於迷信,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考上功名,如何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工作。因此文昌帝君的教育、教诲,我们非常有必要学习。

下面说,「恐末学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末学是指我们这些人,对於圣贤教育知之甚浅。文昌帝君知道我们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这永劫常住之性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自性,这个自性不生不灭,永恒常住,因此也叫常住真性,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是凡夫迷失了自性,这个昧就是迷失。所以虽然有自性,自性不能起作用,或者说作用被扭曲了,本来我们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的,都是这一个常住真心,可是我们迷了,诸佛他悟,他明了,因此得到自性广大殊胜的妙用,我们迷了之后得不到这种受用,变成六道轮回的凡夫,非常可怜。所以文昌帝君他也是懂得佛法的,他怜悯众生迷失真性,「因作文广训,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义无尽」。他做这篇《阴骘文》,广训就是广泛的教导,教导谁?就是教导我们这些迷失真性的凡夫。告诉我们,「吾一十七世」之言,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的转世,这是文中所说的,「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实在讲,文昌帝君何止一十七世,只是他举出十七世士大夫身来给我们做例子,告诉我们人有轮回,轮回当中必有因果报应,让我们了解人不会死的,我们的神识只是在生生世世的轮回。虽然我们在轮回,而我们的真性却没有动摇,不生不灭。所以这篇《阴骘文》虽然讲的都是事上的断恶修善,然而里面那种妙义确实是无尽的。为什么我们要断恶修善?因为轮回当中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恶必有恶报,善必有善报,而善恶之报都是自性起作用的结果。随顺性德叫善,那么性德起作用就给我们善报;如果违逆性德,这自性的作用就被扭曲了,它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就让我们遭受恶报。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到,「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因这个心地是主宰,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如是心就得如是果,我们用善心善意对待众生,自然就有好报,我们如果以恶心、自私自利的心,得到的就是恶报。所以真正把因果的道理弄清楚了,自然也就能够明了自性妙用无穷。净土宗彻悟祖师讲过一句话,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於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因果跟心性是息息相关,是一不是二,心性是体,因果是相用。所以文昌帝君他明了心性的道理,为我们做《阴骘文》,垂训因果的道理。而人真能够深信因果,最终必定能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这里面确实是妙义无尽。

下面序文当中又说到,「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这是赞叹《广义节录》的作者周安士先生,宿植德本,是宿世善根深厚,乘愿再来,说明他不是普通人,是再来的菩萨。「博极群书,深入经藏。觉世牖民,引为己任」。印光大师赞叹他,说这位再来的菩萨,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深入经藏,是对佛法的义理能够通达。为了慈悲度世,觉世牖民就是觉悟众生,把觉悟众生作为己任,这就是菩萨的发心。

下面又说,「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理本於心,词得其要」。这是安士先生注解这部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实在是令人得到殊胜的利益,才能够得到印祖这样的赞叹。他说这部书是安士先生用奇才妙悟之学识,安士先生有奇才,而且有妙悟,学识深厚,这是真实的学问。取灵山泗水之心法,灵山代表佛法,因为佛通常过去讲经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灵山(灵鹫山)讲的。像《法华经》、《无量寿经》都是在灵山上面讲的。泗水是代表儒家,因为孔老夫子他出生在山东,在泗水这个地方教学,泗水在山东。这是说明安士先生通达了儒佛的大道,又采取道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这篇文章来作为依据、注解。注解是斯民雅俗同观,不管是学问渊博的人还是说学问很浅的,都能够读这部书得到受用。所以这个注解好,深入浅出,它的理本於心,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常住真心,因此这个理都是符合自性的真理,用词非常的精要,所以这一部书是好的著作。

下面说,「徵引事实,祛迷云於意地。阐扬义旨,揭慧日於性天」。这是描写这部书它的优胜之处,用了很多的事实案例作为佐证,证明因果不虚,让那些迷了的众生心开意解。这个「祛迷云於意地」这是比喻,意地就是心地,心地上起了云看不见了,现在这个云被驱散了,晓得因果的道理。「阐扬义旨」,这把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主旨,把这个「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的主旨为我们解释出来,像性天当中慧日高照,这也是比喻,我们的智慧就能透露出来了。「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所以读到这部书都能够在这些因果善恶报应当中知道应该效法什么,在起心动念当中应该警惩什么,防非止恶。学习因果,它的效果就是不敢作恶,知道哪怕是起心动念,都有果报。「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文昌帝君教导我们的一片苦口婆心,婆心是慈悲之心,这部书,这个《阴骘文》很短,只有五百四十四个字,总共有七十八句,篇幅非常的短,可是字字都是文昌帝君劝善的婆心。而《安士全书》这个《广义节录》,文昌帝君的婆心,为我们揭露得一点保留都没有,和盘托出。

下面说,「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势」,震聋发聩是对我们迷失自性的凡夫那种震醒,让我们能够猛醒,能够回头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篇著作好像是拯溺救焚,像拯救一个溺水的儿童,像把人从起了火的屋子里救出来那样子,这个情势那么危急,因此拯救之心也就很急切。这都是形容安士先生的这种悲心,为我们写这篇著作,觉悟众生。「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所以这部注解可以动天地鬼神,写得太好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受益。「羽翼六经」,六经是儒家的经典,所谓《周易》、《尚书》、《仪礼》、《诗经》、《乐经》、《春秋》,这六经是圣贤教育,安士先生的这部《广义节录》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教材,跟儒家六经相得益彰,可以「扶持名教」,名教就是圣贤的教育。所以印光大师把这部书抬到这么高,跟儒家六经并列,可见得这部书优胜之处,真叫做精彩绝伦。

所以下面说,「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把这部书赞到了极处,说这部书是劝善救世的第一奇书,其他的善书没办法跟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就是没得比。所以印祖当年极力的弘扬这部书,我们来认真学习这部书,正合印光大师的用心,我们这才叫依教奉行。下面印祖对安士先生的赞叹,「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祖对安士先生的赞叹也到了极处,他说周安士先生如果不说他是菩萨乘本愿轮,就是乘愿再来的,现居士身来说法度生的,印光大师说我不信,换句话说,印祖深信安士先生就是菩萨再来,著这部书度化众生,尤其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印光大师不是普通人,他也是菩萨再来,对安士先生这样的肯定,那我们真正要以最恭敬的心来学习这部书,聆听菩萨教诲。这部书注解当中引用了三教的典籍总共有一百二十六种,换句话说,我们读了安士先生这部注解就等於读了一百二十六部善书。如果大家愿意详细的来学习的话,可以听我们之前分享的一百个小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今天我们只是简单的来介绍,把这个大意为大家介绍出来。

我们来看「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这个题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是人,他是道家的一个神明。虽然他是道家神明,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弘扬道法,却是著力於劝善。他前身是梓潼神,在他的游化当中常常出现在四川蜀地,所以四川梓潼县是他的本山。他在转生游化里面多半都生於姓张的人家,张姓。在《道藏》里面有一部《文昌化书》,也叫《梓潼帝君化书》,讲了他有九十七化,这是记载他九十七次游化人间的这些故事。安士先生也引用了一部分游化的故事来为我们说明。『阴骘文』的阴骘,意思就是阴德,所以这篇文章是劝我们广积阴德。好,我们来看文章第一句: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这一句是文昌帝君自己现身说法,说他在一十七世当中做知识分子,『士大夫身』就是知识分子。过去知识分子多半都是出仕,考取功名做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安士先生注解里面讲到他二十多个轮回当中的故事,在《道藏》里面的《梓潼帝君化书》记载他的转世,始从周朝,一直讲到宋朝。文昌帝君是元朝仁宗皇帝给他的封号,这记载当中说,他在周朝初年,他就出生在会稽这个地方,父亲是个隐士,姓张,因为拜天求子,感得帝君的降生。帝君在那一世带领那个地方的人民学儒、学礼。所以帝君是多生多世学儒,士人(知识分子),因此上帝命他掌管文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记载当中说他在周武王时代,曾经辅佐周成王,周成王是武王的儿子。武王是开国的皇帝,他去世的早,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成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摄政。帝君在那一世是做成王的一个医官,医术很高明,救治了很多人,而且他还帮助调和周公与成王的关系。因为当时成王很小,周公摄政,难免就有很多流言蜚语,说周公是不是想要谋夺政权。我们知道周公和文王、武王都是圣人,他怎么会做这种事情,但是怀疑是难免的。所以当时帝君为大家也都讲述赞叹周公的德行,消除大家的疑虑。而且连成王本身也有疑虑,帝君也帮助他消除这种不必要的疑虑,所以这是稳定朝政。

后来在周穆王的时代,他听说西方有位大圣人降世,这位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很羡慕,很希望去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所以那一世他去世的时候,就是佛法里讲变成中阴身,他的神识从身体出来,於是就往西方飞去,想要寻找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圣人。结果在路上路过洞庭,洞庭湖有一个洞庭君山,非常的美,他就被这个山色所吸引了。正在他观赏山色的时候,就有山中的这些仙子、仙童来祈请他来做洞庭君山的山神。结果他一念迷恋山色,他就做了山神,把到西方去学习这个念头暂时放下,这么一耽误,后面的轮回就变得很可怕。所以人最怕就是有一念之差,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也是这样,临终那一念被这个世间任何的东西所吸引,可能就耽搁了往生。

所以帝君那时候他做了山神,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妇人在山中求子,求山神给她降生儿子。因为这个妇人的先生被周厉王流放,死在他乡,这个妇人当时怀了孕,所以妇人祈求山神护佑,让她能够平平安安的生下一个儿子,给夫家能够续延香火。这个山神被这个妇人那种真挚的感情所动,感情一动,不知不觉自己就入胎了,后来降生,他的名字叫张忠嗣,号孝友,叫张孝友,他的名是仲。所以我们看到《诗经.小雅》就有他的名字,叫张仲孝友。这个人确实是一位知书达礼之人,因为他有前生的修学,确实后来做了官,真正以孝友之风齐家,辅助国君。后来又一世,他做了周幽王的臣子,周幽王因为不听他的劝谏,反而发怒赐他毒酒,让他死了。他死了以后,因为他非常忠君爱国,所以他的魂魄绕著宫殿三日不散。结果幽王命人驱赶,他无奈,只好痛哭而走,结果到了雪山做了大仙。又后来,周朝覆没,春秋战国之后就到了秦朝,秦朝年代很短,很快就被楚霸王和汉高祖刘邦给推翻了,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建立了汉朝的政权。正在这个时候,帝君看到天下战火纷纭,人民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很慈悲想要下人间来救度,得到了上帝的批准。

后来由监生大神监督,他就降生到汉朝,做了刘邦的儿子,他就是如意。如意长得很好看,而且聪明伶俐,深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戚夫人是能歌擅舞,而且是一位美女,汉高祖非常的宠爱她,自然就引起刘邦的原配夫人吕氏的嫉恨。吕氏是正夫人,当刘邦死了以后,吕氏专权,於是对戚夫人下毒手,把戚夫人的手脚都砍掉,只剩个身体,放在一个坛子里面,而且用哑药把她的声音也搞哑了,用烟把她的眼睛也薰瞎了,耳朵也薰聋了,眼睛给挖出来,极其残酷的来折磨戚夫人,发泄她的怨恨。这个女人的嫉妒心理,酿成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一个惨案。吕氏把戚夫人扔到猪圈里面,后来如意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不敢相信。结果如意也逃不了吕氏的毒手,最后也给吕氏毒死了。这样一死了以后,如意心里的愤恨不能够化解,所以发誓一定要报仇。这是帝君本人,你看一念迷了之后,堕到轮回里面,卷入了这种冤冤相报当中。结果这一轮回,这个戚夫人又轮回到东海之滨的一个邛池邑做了一个贫穷家的女子,嫁给一个姓张的人家,也是很贫穷。夫妇两个人一直到中年都没有儿女,所以非常的悲痛,有一天上山求子,两个人发誓,他们把手上的血割出来滴到一起,滴到一个石窟窿里面,发誓说,如果我们真有骨肉的话,那么希望这个血明天能够化出生灵,哪怕是一条蛇,我们也心甘,这也是我们的骨肉。结果这一发誓,如意这个神识在旁边听到,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在这里,於是他的神识就投入了这个血当中。

第二天这夫妇两人又到这个石窟窿看,发现这个石窟窿里竟然有一条金色的小蛇,夫妇俩也很高兴,总是自己的骨肉,把它拿回家里抚养。结果这个蛇逐渐长大,变成了一条龙,这个龙它有神通,它当时看到这个邛池邑的长官正是吕氏转世的,所以它当时就想报仇。邑令这个长官他有一匹宝马,这个宝马是谁?是前生吕氏的一个侄子吕产变的,那么这条龙先把吕产给吃了。结果这个长官知道了自己的管辖下面的百姓有一家养了一条龙,竟然吃了自己的宝马,非常愤怒,於是就要治他们的罪。结果这条龙就变成一个书生去警告这个长官,说你不可以治这对贫困夫妇的罪,这是他的龙干的,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这个县令不听,还是要治罪,结果这条龙就引海水把这个城给淹了。因为他复仇心切,结果把这个城一淹,死了二千多人,也有很多是无辜者。这是犯下罪业,因此上帝就下令制裁这条龙,把它打到了邛池池底。而且邛池当时干旱,这条龙没有水,很辛苦,而且浑身都长满了那些吃肉的小虫,叮它的肉,吃它的肉,它痛苦得就像在地狱里面一样,就这样子过了不知多少个春秋,受这些煎熬。

后来有一天见到了释迦牟尼佛显现,当它看到佛之后,心生欢喜,向佛请法,佛给它说法,它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因此忏悔自己的杀业。这么一忏悔,它罪业消除了,因此从龙的身,龙是畜生身,就转生为人,做了汉成帝时代张禹的儿子,叫张勋。那么张禹是谁?历史上也有记载,他父亲张禹,孔子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载,形成《论语》的前本,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不是孔子弟子们集结出来,孔子的这些弟子只是做出一些会集,真正做成现代版《论语》的第一个人就是张禹,他当时写了《张侯论》,这是《论语》的第一次会集,这是在西汉汉哀帝年间。后来到了东汉,郑玄又在《张侯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校订,所以就形成我们现在《论语》的本子。这位帝君当时做了张禹的儿子,可见得他对儒家肯定是能够深入的学习,所以他生生世世对儒家学问学习得很深入。

之后经过了好几世,汉朝覆没了以后,到三国时代,三国到后期,司马昭夺取了政权,当时魏国派邓艾将军攻打蜀国,蜀国是刘备他儿子阿斗刘禅当时做皇帝,可是国力已经衰了。邓艾将军领兵攻打蜀国的时候,帝君当时转生到邓艾将军手下做一个行军司马,在跟蜀国作战的时候,当时蜀国的将领是诸葛瞻,在这个战斗当中他被诸葛瞻的军队乱箭射死。帝君知道这些射死他的人都是在前生汉朝时代他做龙的时候发大水淹死的这些人,这是酬偿业报。后来一直到晋朝,晋朝建立,他做了神,常常显化於世间,主要都是匡扶正义,扶助善良。记载当中说他最后也遇佛授记,他行菩萨道,最后也能够圆满成佛。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昌帝君他也是一位菩萨,现在在修行的果位上,最后也能够成佛,所以他也是一位护持佛法的菩萨。

这是将帝君「一十七世做士大夫身」这句话最重要的义理给我们告示出来,帝君有一十七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十七世,有过去世当然必定是有未来世。只有认识到三世轮回,我们才能相信因果丝毫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总有报。所以世间人眼光短浅,只知道有今生,不知道有来世,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在生的时候一切行为毫无忌惮,造作罪业,等到受报应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帝君这第一句话意思都很深刻。底下有六句,是教人必须要行仁义,广积阴功。这六句都是说他自己在十七世当中所做的事情,积功累德,这是帝君的身教,为我们示现做一个有智慧、有慈悲、有才艺,服务於社会,服务於国家,尽忠职守,为人民造福的好榜样。这里说:

【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这六句,第一句『未尝虐民酷吏』,这是讲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没有虐待百姓,对於下属没有残酷的虐待,那么才能够教导别人也不要这样做,这是行仁。不虐待百姓这是仁,对百姓如同对儿女一样,我们说所谓父母官,对待下属(就是吏)不残酷这是义,所以这是仁义之道。那么底下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自己有这些德行,才能够教导别人怎么做。『救人之难』,见到别人有难,立即去救助。或者用自己的财力、或者用自己的智谋、或者用自己的才干,帮助别人解脱苦难,直至把别人能够救助出来圆满而后已。关於救难,安士先生注解当中发明一个很好的意思,他引用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讼,这是指孔子他做法官听诉讼案件,审案跟别人一样,并没有比别人高明,但是孔子比别人高明的地方是什么?使民无讼,让百姓都不用诉讼,这是孔子高明的地方。如何让百姓不再诉讼,不再打官司?要用教育,使人人都知道伦理道德,使人人都能够躬行仁义,互相不争,当然就没有什么打官司的地方,这叫使民无讼。救人之难的意思也是这样子,如果是人民已经发生灾难你去救助,这当然是救难,可是救难於已然,所救有限,如果能够救难於未然,让这个难不发生,这才是真正的救难。我们知道所有的灾难都是众生造作恶因感来的苦报,如果能够帮助众生觉悟,从今不再造恶了,那真正救难於未然。

下面『济人之急』,这个急和难有所不同,这个急特别是讲财用方面,所以济人之急是帮助解决人物质上的急难。譬如说缺衣食的,救之於衣食,得病的,给予医药,遇到死亡的,帮助丧葬,这都是随力随分来救济,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才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有的人民跟我是一家人,长辈、年老的,如同我的父母一样,晚辈、年幼的,如同我的儿女一样,帮助他们就跟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没有什么两样。以这种公心救济,这不就是能够实现大同世界吗?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世界,最基本的是要有这种心,而这个心需要通过圣贤教育才能达到。

下来『悯人之孤』,「孤」是孤苦,特别是指没有父母的儿女。像去年五月发生的大地震,瞬息之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孩子成为孤儿。我们见到有很多仁人长者捐钱捐物去救济,或者是认领这些孤儿来抚养,这些都是怜悯这些孤苦伶仃的孩子,这也是一种慈爱心。如果他们父母有灵,在九泉之下看到你对他的儿女来抚养,他们那种感恩之意会到什么样。

下面讲『容人之过』,包容别人的过错,这是一种修养。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於人」,自己修为能够用功,天天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自责多,责人就少。圣人千言万语教化我们,无非是劝我们自求其过,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改过自新,这是圣学。真正用功反省自己、改过自新的人,哪有闲工夫去责备别人,去看别人的过失?所以唐朝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哪有时间心里想别人的过失。把人家的过失装在心里,那不就是把别人的垃圾放到自己纯净纯善的心灵里面,把自己的心灵变成一个垃圾桶,自己污染了自己,何苦来?

下面讲『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个阴骘就是阴德。什么叫阴德?做了善事不为人知,这叫阴德。如果做了善事被别人都知道了,说某人做了很多慈善,报纸也登他,这样子他就没有阴德,这叫阳德,阳善。阳善你有好名声,好名声也是福,这就把你的善给报完了,就没有后福了,如果是阴德,天报之。所以我们做善事不要求别人知道,留一点后福给自己。那么帝君在这里讲「广行阴骘」,这个阴骘(阴德)包括刚才上面讲到这五句,「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可是这五句只是列举一部分,实在帝君所行的阴德不胜枚举,因此叫广行阴骘。阴德之厚可以感动上天,「苍穹」就是上天。《书经》上面,这是儒家的六经之一,《书经》有一句话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能够积德行善,天必降给他福报,百祥是无数的吉祥福报降下来;如果人作恶,天就降下灾殃。这都是自然感应之理,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求文昌帝君保佑,怎么个求法?学佛的人要求佛保佑,或者是求上天保佑,怎么求?这个就是原理,你自己要广行阴骘,要积功累德,才能够感得上天、佛菩萨的保佑。这是按照因果来的,不是搞迷信。底下是帝君为我们以身作证,劝我们善学,讲了两句话,这第八和第九句: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心都像帝君一样,那么我们的果报也必定像帝君那样的殊胜,天必定降下福报。所以我们要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事业家庭都能够美满成功,那么必须要断恶修善,有一个纯善的心地,自然感得福报。下来:

【於是训於人曰。】

这是第十句,底下有四句话,都是帝君引徵古人的例子为我们说明修善得福丝毫不爽。这个『训於人曰』就是对众生的垂训,通篇都是帝君对众生的垂训。在说道理之前首先把事实果报的例子给我们讲出来,让我们生起信心,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然有殊胜的收获。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第一个: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于公他是汉朝时代的人,在东海这个地方做一个县的狱吏,狱吏是治理监狱的。他治理监狱尽心尽力,秉公执法,非常公正,而且非常慈悲,遇到有冤案的,必定努力的为他***。记载当中说到,那个地方有一个孝妇,这个孝妇年轻的时候就守寡,可是她孝顺自己的婆婆非常尽心,婆婆也很喜欢她,因为爱她,就希望她能够改嫁别人,不要耽搁了自己媳妇的前程。可是媳妇不肯,一定要跟她婆婆同甘共苦。结果她婆婆怕妨碍她嫁人,自己竟然上吊自杀。结果这个事情反而引起了麻烦,这个媳妇反而被诬告,说是她杀死了自己的婆婆。这个媳妇也没办法辩解,因为拿不出证据,结果就被判了死刑。这位于公当时在监狱里面得知了情况,想要为她解救,可是最后还是解救不出来,这个孝妇最后还是死了。结果她死了以后,东海这个地方大旱三年,这是这个地方有冤情。后来新来的太守来上任,于公就把这个冤情向太守禀告,而且徵得太守的同意,到这个孝妇墓前去给她祭祀,为她***,之后天才降下大雨。所以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于公真正是为民不遗余力。

有一次于公的府宅门坏了,大家在讨论要修什么样的门。于公他就说,我们要修的门要很大很高的才行,将来能够容纳四匹马并排进入这才行。在古代能够乘坐四匹马拉的车的,这都是达官贵人,很有身分、很有名望的家族。于公很有信心,他说我治狱多年,积下很多阴德,所以我自己知道子孙必定昌盛,那现在就得修一个大门,要不然将来子孙发达以后,他坐著马车进不来。后来果然他的儿子于定国做到汉朝的宰相,封为平西侯,他的孙子做了御史大夫。这是什么?真正阴德报应。好,下面第十二句讲: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这也是一个历史故事,讲在五代时期在燕山这个地方,燕山是现在河北与辽宁交界的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叫窦禹钧,他到三十开外还没有儿子。后来梦见他的祖父来跟他讲,说因为你前生造作恶业,你这一生不但无子,而且你还短命,你现在要赶紧积德行善,希望能够把你的命运转过来。结果窦禹钧从此力行善事,对任何的恶人都不计较,都包容。有一次他家人偷了他家里的钱二百千,二百千是二十万,很大的一笔数字,这个家人把他的幼女留下来,在自己的幼女背上写了一封书信,说因为我把你的钱拿走了,我把我自己的女儿就卖给你。这是还算讲一点道义,盗亦有道,拿了窦禹钧二十万,就把自己女儿赠送给他。结果窦禹钧不但没有追究此事,而且生起怜悯的心,把这个债券烧毁了,然后抚养这个女儿,一直把她养大成人,给她择了夫婿嫁了。这都是阴德,受辱不怨。

凡是家亲眷属需要帮忙的,他都出钱出力帮助别人,家里很朴素,金银这些装饰品都不戴,全部的这些家用都拿去帮助众生。而且他还在自己家附近建立了一个书院,买了数千卷的书,请了一些教书的先生给那些孤寒的孩子义务教课。所以不久之后,窦燕山连生五子,每个都是聪明俊秀。后来又梦到他祖父说,你这几年都在积功累德,功德浩大,感动了天曹,现在已经给你延寿三纪,(一纪是十二年,三纪是三十六年),而且你这五子都很荣耀。他祖父还勉励他要更加努力,不可以退心。后来果然他的五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到孙子也都很显贵,这就是『高折五枝之桂』,就是他五个儿子都做了大官。所以《三字经》里面就有一句话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是讲这个故事。窦禹钧他享年八十二岁,无疾而终,这都是他行善积德的果报。下面:

【救蚁中状元之选。】

这是讲到宋朝有两兄弟,一个叫宋郊,一个叫宋祁,这两兄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兄弟俩一起入太学读书,遇到一位僧人懂得看相,跟兄弟俩说,你这个当弟弟的宋祁可以大魁天下,就是你能考上状元,这个做哥哥的也不失科甲,也能有功名。后来在考完试以后,这个僧人遇见了这个哥哥宋郊,见到他很欢喜的说,你好像最近救活过数百万的生命。这宋郊有点摸不著头脑,说我这个一介贫寒书生,哪有什么能力救活数百万生命?这个僧人说,这些蜎飞蠕动的生灵也算是命。宋郊想到,说近来确实有一次遇到天下大雨,这个水把附近的一个蚁穴都淹了,这里头有很多很多蚂蚁。宋郊当时起了慈悲心,大概也是学佛的,他跟出家人有来往,估计也是学佛的,所以救生,他就搭了一个竹桥,把这些蚁穴里的蚂蚁全都渡到干的地方,救活了很多很多无数的蚂蚁。他问难道是这个事情吗?这个僧人说正是!如今你的弟弟考得功名,你功名不出其下。后来果然兄弟俩都考上进士。考上进士,头三名要皇帝钦点,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果然弟弟宋祁做了状元,这皇帝点的,点了以后这个名册送到章献太后那里,章献太后当时她是垂帘听政,她掌权,她看到了这个名册,她说怎么弟弟名次还在兄长之前,这个不符合礼法,长幼有序,於是她就把兄长调到前面当状元,弟弟排第十位。你看,果然如这个僧人后来预言的,当哥哥的做了状元。本来他命中不该做状元,弟弟该做状元,这个当哥哥的因为救了这些生命,积了很大的阴德,他当选了状元。这是什么?天降福报,因为天有好生之德,一切蠢动含灵都是生命,我们能够用仁爱之心对它们,这就跟天心相符合,感得天降下大福。下面第十四句中说:

【埋蛇享宰相之荣。】

这个典故是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出游,在路上见到了一条两头蛇,这条蛇有两个头,相传这种蛇有剧毒,这个毒性之大,不是说咬人才死,你看到它就得死。孙叔敖看见了这个蛇,他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因此他就拔刀把这个蛇给砍死,把这个蛇给埋起来。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吃不下饭,他母亲见到他这个情形就问他怎么回事?孙叔敖哭著对他母亲说,孩儿可能不能够继续孝顺母亲了,因为今天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我是必死无疑。他母亲就问,现在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因为怕别人再次看见,因此就把它杀了,然后埋了,我自己死了就算了,不能再让它去贻害别人。他母亲听了之后笑著说,孩儿你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必得善报,我儿能够这样的存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样的存心,你必定得到善报,你将来必定在楚国显贵,你不用担心。你看这母亲都懂因果。古时候的人都有这种因果的理念,哪怕是乡间妇女,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都能以这个道理来教导儿女,因此古代的人他们都有伦理道德因果的理念。孙叔敖果然后来在楚国做到了宰相,『埋蛇享宰相之荣』,这都证明善有善果。

文昌帝君为我们说出这四桩历史的典故给我们作证,不仅是用自己一十七世做士大夫身来作证,而且用其他人的事实来作证,证明真有善心的,天必定降福,有阴德的必有善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明天我们再继续来学习。有讲得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选自净空法师专集

更新于:2023-07-19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