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弟子规_入则孝(第一集)
尊敬的葛区长,尊敬的谭局长,诸位领导,诸位校长、老师们,诸位嘉宾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来到长春,给大家做一个学习的分享汇报。我今天来不是以什么传统文化传播者或者是老师的身分,而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生这么一个身分,面对台下在座的诸位老师们,来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因为古人讲得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以一个谦卑的、恭顺的态度,向圣贤老祖宗、向别人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这个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善人他可以教我们如何行善,如果是恶人,警醒我不要去作恶,所以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叫三人行。我跟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同行,都是我的老师,更何况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上善之人。何以见得?因为大家都是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热爱,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来推动。我刚才见到葛区长的时候,跟他简单的谈起,我非常的赞叹朝阳区能够这样的推动传统文化。
古人讲得好,这个区有一个真正有仁爱心的领导,这个区的人民就有真正的福分。葛区长告诉我们,说吉林省是看长春,长春是看朝阳,所以朝阳我们这里要是做得好,就能影响长春,影响吉林,乃至全国。所以在座各位的到来,本身每一个人都是肩负着这一分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不要小看你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你们在这里的参与就是在弘扬和推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这个题目上讲的,幸福和成功。大家都希望得到幸福,都希望得到成功,怎么样才能得到?其实我们有时候,在不断的接受西方的思潮教育的时候,很可能对于这些根本的问题都有了迷失。譬如说我们赚到了钱,或者是得到了名位,是不是就能够幸福?这是不是成功的标准?今天开始我们回归到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幸福和成功到底如何得到。
给大家汇报的主题是《弟子规》,《弟子规》正是帮助我们得到幸福成功的一个根基。整个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这个根在哪里?让我大胆的向大家汇报,这个根就在《弟子规》。下来大家可能会愈来愈认同我这个提法。《弟子规》的根又在哪?就在这七科里头的第一科,「入则孝」。所以我们今天抓住这个根本来跟大家做介绍,这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够把整篇《弟子规》跟大家做详解,有兴趣的听众可以来观看我们之前讲的二十四小时的光盘。
我们就从题目开始说起,这个文题叫《弟子规》。弟子是什么?弟子就是学生。学生是谁的学生?圣贤的学生,这不是普通的学生。像孔老夫子当年有三千弟子,他们都是学习圣贤之道的。所以不要听到说《弟子规》是小孩学的,这错了。是给谁学的?给想学圣贤之道的人学的。孔子三千弟子里面没一个是小孩,全是大人,全都是希圣希贤的人,都是仁人志士,都是君子。所以,《弟子规》是每个人都应该学的。规,规就是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弟子规》讲的什么?是讲你要想做一个圣贤人的学生,你要做一个君子,乃至将来要做圣人,这是一套最基础的、必须要落实的行为规范。假如这个没落实,不要说圣人做不到,君子做不到,就是一个合格的人都做不到。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弟子规》整篇文章一千零八十个字,它是由《论语》中的一章来演绎出来的。《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六章上面说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弟子规》的题目也是从这章出来的,这个话是孔子说的,孔子要求弟子必须做到这些。孔子做为我们国家至圣先师、万代师表,他给我们设立的这一套行为规范,确确实实是我们中国人二千五百年来一直在奉行的。我会慢慢的给大家讲述这些条目。
学《弟子规》的直接效果,就是你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很遥远吗?并不遥远。在我过去所到之处也有不少场的讲座,几乎每一场讲下来,都会有听众热泪盈眶的跟我讲,说非常感谢您,您讲的这个课程让我彻底知道我过去错了,现在我要重新做人,我知道幸福在哪里,我知道我为什么过去不幸福了。当一个人真正觉悟之后,这就是幸福的开始。幸福怎么得到?你能够觉悟,你有智慧的这种生活,你就能得到幸福。假如没有智慧,幸福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必须从老祖宗圣贤教诲那里去汲取。
不仅我们这一生得到人生幸福,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提升,要成圣成贤。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教育界的同仁,我们教孩子念书、学习,首先第一个最重要的要教孩子立志。朱夫子朱熹曾经讲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你这书背不下来,没关系,多读几遍就能背,意思搞不懂,细细的去思惟、去研究也能搞懂。「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这就没办法了。所以孩子只要能立志,他自己能上进。立志做什么?古人讲「志在圣贤」,不是志在赚钱,如果是志在赚钱,要知道很可能这种想法会导致我们未来有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个我会慢慢跟大家分析。
每个人都能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都能够变成好人,这个社会君子多了,社会就能和谐。所以《礼记.学记》上讲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刚刚建立就得要开始兴教,这个教育必须是先以道德为根基,教人伦理道德,使人能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接物,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和谐。和谐社会是什么?要通过教育就能真正实现。所以在座的教育工作者,你们都负有神圣的使命,在学校里不仅只是教科技、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德行。孔子教育分四科,第一就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德行摆在最首位。一个人有德行,言语是什么?会跟人说话,会进退应对。会做人了,然后教他政事,政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科学技术。文学是讲他的精神修养。以这样的一个顺序排列,这个社会一定教出来的人都是好人,不仅是有道德、有学问,而且真的是家家幸福,社会美满和谐。
在北京我们认识了一位中央党校的教授,任登第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都学弟子规》,呼吁社会各界每一个人都来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根基,如果《弟子规》都没做到,真的可以说愧对中国人那个称号。中国老祖宗这些文化传承四、五千年了,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断层了,那叫大不孝。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不能够继承,我们不能够延续老祖宗的圣贤文化,那岂不就是大不孝?所以大家都来学《弟子规》,这是拯救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命脉,回归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为什么大家都来学《弟子规》?我们从四方面来谈:第一,孩子要学《弟子规》;第二,大人也要学《弟子规》;第三,父母家长要学《弟子规》;第四,老师也要学《弟子规》。首先来看第一,孩子要学《弟子规》。《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我们做为老师,有这个责任教导孩子,孩子从小就要养正,让他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从小教容易教,长大了就有习气,习气深了就很难改,所以从小就得学《弟子规》。《弟子规》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只在背诵,光会背诵不能够落实,没有用,那不叫真学。我们也了解各地现在都兴起《弟子规》学习热,但是也有很多家长、老师在愁眉苦脸,孩子学了《弟子规》,好像比过去更傲慢,为什么?过去没学,他还不会拿着《弟子规》去批评父母、去批评老师,现在学了,好像他就知道能够找父母、老师的这些小辫子,找他们的这些错误、这些缺点。这是什么?没真学到。《弟子规》是要自己学,重在落实,学一条就做到一条。如果我们今天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去教他们《弟子规》,等他们长大了,害了孩子的前程,也让父母深深的陷入懊悔当中。
有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父母百依百顺,结果孩子长大了就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后来变成了一个杀人犯。当他被抓起来,被判处死刑的时候,结果他临刑前要求跟自己的母亲见一面,他母亲含着泪来看望他,他母亲问这个孩子说,你有什么需要我来做的吗?这孩子说,妈妈我想再吸妳一口奶。这妈妈就含泪同意了,结果当这个母亲的乳头放进孩子的嘴巴里的时候,没想到这孩子一咬就把他母亲的乳头咬下来。这孩子非常愤恨的说,妈妈,妳为什么不早教我好好做人,导致我有今天!你看孩子就是这样含着怨走的,留给母亲无限的懊悔。
我过去曾经在安徽汤池小镇上,参与一个文化教育中心的《弟子规》的弘扬工作。中心每个月都会有「幸福人生讲座」,每个礼拜都会有对镇民的《弟子规》的讲座。其中有一个当地初一的女学生,她以前从来没听过《弟子规》,结果进到这个课室里头(这个课室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进来听),她只听了一堂课,她就感动得泪流满面,而且非常忏悔,惭愧自己过去对她自己母亲做得很不够,所以她回去,那天她就做了改变。孩子过去一直跟她的母亲关系很不好,常常都因为小事跟她母亲吵架,她母亲也没辙,甚至有时候这个孩子会对她母亲破口大骂,所以很不孝顺。当她听了《弟子规》之后,她就决心要改正。回到家里的时候,她就想到自己从来没有给自己母亲做过饭,她那天放学早早回家,在家里把饭菜都做好了。当她的母亲回来时,她已经在门口等候了。按照中心课程里面的要求,她就在等母亲的时候,看着她母亲回来,向母亲深深的九十度鞠躬,然后跟妈妈说,妈妈请进。她妈妈吓了一跳,今天这孩子怎么了,是有毛病了,怎么一改过去的面貌?然后她母亲走进屋里,看到桌上已经摆满了饭菜,这是这个女孩第一次亲手做的饭菜,她母亲看到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当吃完饭以后,这个女孩去洗碗,然后还给她母亲第一次洗脚。你看孩子童真无邪,往往是那种善的教育,只要听一堂课,可能对她整个人生都是一个大的改变。
我们来看,我们来讲第二个方面,成人也要学《弟子规》。在去年七月,我应邀到唐山参加了一个企业家论坛,在论坛上我们一些老师们做了传统文化分享,其中有一位分享的老师,她特别的感人。她自己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之后,彻底改变了她过去的想法。这是一位女子,跟她的丈夫离异,留下了孩子,当然这个家庭破碎了,对孩子的打击是最重的。她自己上台在做分享忏悔的时候说,自己因为以个人为中心,全不管丈夫心里的感受,往往是自己非常强悍,对她丈夫很多事情不能容忍,不能够修谦虚恭顺的这些德行,才导致今日家庭的破裂。她学了《弟子规》,就跟她的先生做忏悔,也感动了她的先生。她的先生也是一个很厚道的人,于是就在这个论坛上,他们一家三口站上论坛决定要复婚。就在这个论坛上面,由他们唐山区的领导亲自给他们做见证,给她颁发了复婚的证书。所以你看看学习和不学习,这个效果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我们有一位很好的同学,他是我的大师兄,在传统文化上的大师兄,他是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胡小林董事长,他的改变是尤其的巨大。他说过去自己没有学传统文化《弟子规》之前,是一个非常自我为中心的人。这个人很有福气,生长在一个高干的家里,做生意也非常成功,读书读到研究生毕业,后来出了国拿了加拿大的移民,结了婚生了子,做生意做房地产,后来改成销售壁挂炉,生意都是一帆风顺。
但是他说,他一点也不幸福,后来甚至得了焦虑症,天天跟着客户在一起喝酒、说瞎话,过自己觉得不是人的生活。有钱他并不觉得快乐,而且因为焦虑症的原因,他常常有轻生的念头。后来接触了《弟子规》之后,他彻底明白了,做人应该是这么做的。结果他花出时间、花出精力来认真的学习和力行《弟子规》,把他过去的这些做法都改了。他戒了酒,而且吃素,而且天天都不离传统文化,改自己的毛病,天天都在反省改过。用什么来做标准?就用《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来做为自己检点的标准。一年多以后,他焦虑症没有了,不治而愈,身体健康了,三高也都没有,正常了。原来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现在都恢复正常。他用传统文化指导他的企业,企业做得非常成功,员工们非常的合作听话。他说当他以父母之心对员工的时候,员工就把你当作像父母一样。所谓君仁臣忠,做领导的能够对下属仁爱,下属自然对领导就忠诚。
因此,他这个公司,自己已经不太怎么需要去管理,把过去几万字、十几万字的公司规则全部都撕掉,不需要了。唯一的规则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把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金融危机之后,二00八年、二00九年,他们的销售额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逐年攀升。我们想起《尚书》里头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个人在行善、在学习传统文化,他努力改正自己、行善的时候,天就给他吉祥,他是不善、他造恶,那实际上自己身体也出毛病,家庭也不幸福,公司企业事业都不顺利。所以,成人也要学《弟子规》。
我们再看父母,父母也要学《弟子规》,更要学《弟子规》。有的父母在引进传统文化到自己家里教孩子,总觉得这个孩子很难教,让他学《弟子规》,他也能背,可就是做不到。原因出在哪里?原因就是出在父母自己还没做到。所以《弟子规》该怎么教?我怎么教孩子学《弟子规》?要自己先做到,然后把《弟子规》所说的内容表演出来,表演给孩子看,这孩子就学到了。如果我们没有给他表演出来,你做不到,这个《弟子规》是一个苍白空洞的说教,没有用,只是成了一种标语口号而已,它没有实际效果。所以一定要我们自己力行。古人说得好,「正己化人」,自己要正了,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去教,他也会跟着学。所以有这个心很重要,做父母就要有一个心,把孩子教好,这是做父母的立志。
古时候孟母三迁,孟子怎么教出来的?孟母教出来的。孟母自己并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她有这个心,她要立志让自己的孩子成圣成贤,所以给他选择居处,搬了三次家。一开始在专门埋葬死人的那些邻里那里住,孟子就整天学着给死人下葬。孟母觉得这个不妥,就搬了家。搬到了市场附近,结果孟子就天天学着跟人做生意,孟母一看也不行,又搬家。一直搬到了读书人附近,以读书人做邻居,孟子喜欢读书。这是什么?孟母三迁,我们去体会孟母的这分存心。她可能觉得自己教不了孩子,但是她要选择好的老师、选择好的环境来成就自己的孩子。所以孟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亚圣,那是因为他有这个母亲。圣人是真正圣母教出来的,圣母不一定要有文化,她要有这分立志,有这分存心。所以做父母的立志教好儿女,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以身作则。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这里头我觉得是我母亲给我讲出的一个做父母亲的责任,她也是在这样力行着。我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你在母爱的阳光下,已长成二十岁的青年。一年三百六十天,那是七千二百个日日夜夜!无论我是在忙碌中,还是在痛苦中,无论我是穷困、还是富足,你都是在温饱和安乐中成长。从广州第一幼儿园到中山大学,我用心血浇灌你这棵小树,因为我是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各个阶段,为你策划安排,用智慧之水浇灌你这棵小树,因为我是你的第一任老师。与你促膝谈心,共同探讨人生宇宙的哲理,用温暖的友情滋润你这棵小树,因为我是你的朋友。母亲写于一九九三年五月」。这是母亲在十七年前,我二十岁的时候给我的生日贺卡,她已经表达了她在履行着亦母亦师亦友的责任。做为一个母亲,做为一个父母、一个家长,确确实实不仅是做为他的父母;更重要的做他的老师,父母是爱他,老师要教他;还要做他的一个朋友,不能够有代沟,常常跟他沟通,引导他,做他的良师益友。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稍微要冷静一下,回头想一想,我批评孩子的,我自己做到了没有?假如我自己没做到,我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假如我做到了,孩子又怎能不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你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就跟着你学,你要做不到,你说破了嘴也是白搭。所以教育,在《说文解字》上,我们看到东汉的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把教育两个字内涵意思说得很明白。什么叫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你在上面的人就是父母,你给他施以什么东西,你给他施什么教化,下面的孩子就学。在单位里面领导施,做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下面的人就学。上梁不正当然下梁歪,上梁正了,下梁也就正了。上所施下所效,那就是教。教注重在身教,其次才是言教。育,什么叫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我们要教育孩子,教他什么?要做善,做一个好人,要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做好人,这四好。我们现在教育界里面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是育的含义。怎么能够真正达到效果?教育者本身要做到。刚才葛区长跟我也谈到这个理念,说教育者本身先要受教育,正是这个道理。
我自己也很幸运,我有一个好母亲,我的母亲也在给我示现孝道的榜样。她常常做的一件事情是,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想到要安慰自己父母的心,就写了一个很好的贺卡分享给、奉献给自己的父母。当我的姥姥在六十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九七九年她生日的时候,我母亲给她写下这样的贺卡,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献给亲爱的妈妈,祝贺六十九岁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着太阳?哪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娘?亲爱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学;有了您,我的户口才能从农村转回城。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您是我们成功的后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栋梁。亲爱的妈妈,您的性格就是永远给予,不求报酬。您的爱,像大海那样深广,而我们回敬的却是一滴水啊!您给予我们生命、学识和财富,您给予我们温暖、快乐和幸福。我们说上帝,就是指您,亲爱的妈妈!我们说您,就是指降福于我们的上帝!小女良玉上。一九七九年正月」。
上所施下所效,在一九九二年,这是十三年之后,当我十九岁那年,那年的母亲节我给母亲写下了这样的贺卡,献上给我的母亲。「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您和爸爸的爱,长出了我的胚胎。一团模糊不清的心肉,损耗了您的生命精华、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创造了未来的大脑和胸怀。您以痛苦的受难和乳血,使我从无到有,庄严存在!您教我牙牙学语,您教我认识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个字、读第一首诗您凭着伟大的母爱与超人的远见,在我很小时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以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里的门板上教会了我唐诗、宋词、ABCD。您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您是我人生启蒙的第一个教师啊!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儿子很多很多,这全是基于您无私圣洁的爱!如今孩儿的翅膀逐渐硬朗,羽毛逐渐丰满,然而饮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点没有您的关心、爱护、劳动、智慧、教育和启迪?您是母亲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在母亲节之际,我要深情的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妈妈!儿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号母亲节」。
现在也快到母亲节了,这场讲座以后我会改道北京,之后,赶回我母亲身边给她庆祝母亲节,在此我也想以我这三天的演讲献给在座的每一位母亲,以及普天下的母亲。孝道就在上行下效中才能传承,因为孝道不是空白无力的字眼,它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行为。当我二十六岁的时候,我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之前,我母亲在广州给我写了一个贺卡,这个贺卡是我有生以来得到的最别致、最特殊的一个贺卡,我想跟大家也做一个分享。因为我母亲早年跟我父亲离异,我是独生子,她毅然送我到美国去留学,这也是一分很大的付出、很大的牺牲。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母亲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握好这样的机会给我一个教育。这分贺卡左边这一页上面是我从小到大的跟我母亲的照片,而右边这一页是我的公公姥姥他们年轻的时候和年老的时候的照片,以及我们自己家庭的照片。附上的生日贺词是这样写到,「茂森儿,在你二十六岁生日之际和博士毕业前夕,思念一下家乡的老人、父母和师长。看看我们母子二十六年来的合影,从你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到留美攻读硕士、博士。这些时光像梦一样的过去了。是欢喜?是感叹?还是成熟和觉醒?又看看你的外祖父的青年时代和他去世前的照片,再看看你的外祖母的青年时代和她去世前的照片。你知道这就是人生吗?你悟出了什么?吾儿博士毕业即将走上美国大学讲坛教书,让母亲为你衷心祝福!愿你拥有一个智慧的人生,愿你心无罣碍的走向世界!觉悟、奉献、求生净土!母亲良玉,写于一九九九年五月中国广州」。
我看到这幅照片,这幅贺卡,第一个感觉就像孔子在《论语》当中说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岁,我们不能够不知道,当我们的青春在我们自己脸上绽放光彩的时候,可能我们没有留意到自己的父母两鬓已经开始斑白。所以人生行孝不能等,古人叹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养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他们对我们的这种愿望。
现在我们来看第四方面,老师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在座的诸位很多都是老师,所谓老师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在我们的学生眼里是做为一个标准,做为一个正人君子、善人的一个准则,所以当我们如果没有做到《弟子规》的时候,要知道很可能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我认识一位中学的老师,他任高中的英语课程,自己也是相当的优秀,做为一个班的班主任。结果他在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自己在忏悔当中说),有做很多真的不配为人师的这些行为。譬如说收受家长的礼物、金钱这些贿赂,当家长给的钱多,可能他就对这个孩子照顾得特别好,如果是当这个家长给得少或者没有给,他往往就会产生分别的心理,甚至会有歧视的心理。对孩子有这样严重的分别歧视,孩子那种童真的心里,他当然是会受到很大的污染。他自己反省过去做过的这些种种不善,自己痛哭流涕。学了《弟子规》知道自己错,从今就没有再收受任何的红包,不论孩子来自于富足的家庭还是贫穷的家庭,都是一视同仁,对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真诚的爱心对待他们。结果发现,他不仅在学校里被评为优秀教师,而且更赢得了孩子们的钟爱,使他觉得从事教育的行业真正有一种幸福感。
所以诸位老师,我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老师往往被人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所塑造的不是一个机器的零件,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人品。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真心、用言行,用我们的身、行还有言教,来给孩子做出一个光辉的形象、榜样。这当中,《弟子规》是最可行的一个行为规则的手册。蔡礼旭老师他也是致力于弘扬《弟子规》的一位老师,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学了《弟子规》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可不可以配得上称为一个合格的人?今天大家都来,证明大家或者是已经做到了合格的人,或者是至少有心要学做一个合格的人,我怀着崇敬的心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进入《弟子规》正式的学习,首先给大家做一个《弟子规》的简介。这篇文章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训蒙文》,也就是教训童蒙的这篇文章。后来清朝的贾存仁先生对它进行改编,就把它改名成为《弟子规》。《弟子规》总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因为它是以三字为一句,很容易背诵。《弟子规》前面有总叙,中间有七个大段,包括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泛爱众)、亲仁,还有余力学文,这七个大段。也就是告诉我们修身立德的七个项目,七个方面总共可分成一百一十三个细则,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它是结论,劝勉我们要落实《弟子规》能成圣成贤。所以《弟子规》不要小看它,它不光是孩子要读的,每一个人都要读。你想成圣成贤吗?读《弟子规》。所以《弟子规》是让我们能够成圣成贤的,可不能小看。这总共是九个部分。
我们来看正文,正文首先是总叙。所谓总叙,就是这篇文章的总纲,提纲挈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细细的来研读,因为《弟子规》里面每个字、每一句其实都含有无量义,你信不信?譬如说『弟子规,圣人训』,「圣人训」这一条就包括了全部圣人的教诲,这不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意思都在里头了?『首孝弟』,孝字、弟字、谨字、信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意思,要做起来都有无量的方面,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只能是提纲挈领来跟大家做报告。
我们先开解「圣人训」,「弟子规」我们讲过了,圣人训,我在这里是做一个尝试性的分享,只是提醒大家《弟子规》每一句话,确确实实它们可以包括全部的传统文化。我的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让北大、清华、北师大著名的这些国学教授都惊愕的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假如你把《弟子规》打印出来,就是薄薄一张纸,把这张纸放在天平的左边;天平的右边放上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全放上来,这个天平是平衡的。
换句话说,《弟子规》的分量足以跟《四库全书》的分量相齐等,为什么?整个《四库全书》讲的是开解圣人训,对不对?讲圣人的训导、教诲,让你能够深入去理解,要博学、要慎思、要明辨。但是《弟子规》是教你笃行,你得认真去落实圣人训。如果没有《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成了昙花一现,好看一下就没了,自己得不到受用。因为什么?没有力行。所以我的老师教导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儒也好、学道也好、学佛也好,儒释道三家是传统文化的主流,要怎么学?要力行,学一条做一条。如果不去做,光是学,搞学问,那么只能称为儒学、道学、佛学,不能叫学儒、学道、学佛,这两个字倒过来就天壤之别了。什么叫学儒?学儒就是跟孔子、跟孟子这些圣贤学,学得跟他们一样。你学了之后做现代的孔子、现代的孟子、现代的圣贤,这才叫真学。《弟子规》就教我们力行。每一句你看看,这是非常具体的教我们怎么去做,不去做,学了叫做假的学问,不是实学。圣人训目标是什么?圣人来这个世间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教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教我们道。教我们道,《礼记.中庸篇》当中,开门见山给我们把这个道字下了个定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也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圣贤学问,这三句就是圣人训三个字的开解。
什么叫天命之谓性?这个是讲到宇宙的本体,夫子讲这个不多,略略提到一点。像《论语》当中讲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讲到性,讲到天道,这是讲到宇宙的本体,这个孔子说得少,为什么?因为真能听的、真能明白的人少。夫子门下只有一人,颜回可以说能见性,能悟入天道,其它人孔子眼中看的都不够格。你看《论语》当中讲,说只有颜回好学,颜回死了以后就没有再听过好学的人了。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很高,这是境界的问题。天命之谓性,天是讲到我们宇宙原来的面目,这是道家里面讲的自然,道法自然,佛家讲的自性,反正不管你说什么名词,讲的都是那一桩事。
儒家讲天命,天是我们真心本性,命是真心本性中起了动,动向。不动的时候是不生不灭、无有来去的自然之道,这个道是说不出来的,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甚至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思议。可思可议的就到了命,命是有动的,一动就产生了宇宙现象,产生了生命现象。天和命,天与命它是和合为一,这称为性。所以性称为宇宙的本体,谁要是见得了这个性,明心见性,那你就是圣人,大圣人。一般圣人以下那是贤人,都没有办法证得这个境界。但是我们知道有,这是我们的目标,夫子讲的志于道,我们有这个志向,这一生成就一个圆满智慧,能够与宇宙合而为一的大圣人。率性之谓道,率是顺,顺着性,顺着宇宙的本性就叫道。所以道没有分善恶,顺着善道就叫善,顺着恶道就叫恶。顺着善道就叫善因,后来就结善果,顺着恶道就是恶因,恶因就成了恶果,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这叫率性之谓道。这是宇宙生灭的现象,自然规律,这叫道。
修道之谓教,这就到我们人间人类这个区域当中了。人就要什么?就要修道。修道当然得修善道,因为我们都想得善报,随着善道而修这叫教。所以圣人的教诲教什么?就让我们随顺着善道,回归到天命的本性,成圣,成大圣人,这叫圣人训。夫子也谈及了这个方面,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不可说不可思的,想不到的,它是超越我们语言,还超越我们思惟。你有动思惟这已经有动了,动了达不到天命原本的境界。我们有这个志要去达到,怎么达到?据于德,我们要修德,夫子讲的这一切教诲都是从德上讲的。依于仁,仁是我们的心,存心是仁,仁慈,仁者爱人,这个爱人之心就是仁,无我的心。如果有我,我们的爱人之心就不够圆满,就有欠缺,这个仁就不足,不足了,德也就不够了,道也就证不了了。所以要从心地上修仁来做起。游于艺,艺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一门技艺,就是我们的能力,我们发挥我们的专长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落实我们的仁、我们的德,证我们的道。这是夫子圣人训所说的,《弟子规》就是讲圣人训,每一个字都不离圣人训。
讲到圣人训,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你说人能证道吗?你讲的虚无飘渺、不生不灭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根本不知道。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就是《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什么?本善。本善是什么?没有善恶对待的那个善,没有对立的,有对立就不叫真善,那叫假善,那是什么?那叫做分别的善。真善是绝对的、圆满的善,这叫本善。人之初就是人的本来面目,这个初,先儒很多是把它误解了,说这是人刚出生的时候叫人之初,错了。刚出生的时候还有之前,还有在娘胎里的时候,人之初是讲人原本的面目,你还没有得到身命之前,你的面目是什么?那是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刚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讲到天命之谓性,那里头没有分别,更没有执着。
「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本性是本善,人人都本善,人人原来都是好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得承认这一点。如果说没有好人,那你绝对不可能把他教好,你就不能教育他。中国老祖宗他有这个信念,说人本来就是好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有不善我们能教好他。性相近,就是讲人人本来都是一样,但是习相远,这个习气就使得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跟我们的本性远离了。这个习性是什么?可能我们在污染当中成长,我们就有了自私自利,有了这些贪欲,喜欢发脾气,喜欢嫉妒人,喜欢讲人的是非,喜欢破坏别人的幸福等等,很多很多的不善,这些不善是后天遭受了污染养成的习气。
我们就要把这个不好的习气先转善,叫断恶修善,这叫率性之谓道,你得要顺着善的性,修善报。「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我们不教他,不教育他,他的习性就会偏离他的本性,随顺他的恶习气去了,就变成一个恶人。所以你说那些杀人犯,他们是不是刚生下来的时候,你去产房里去看他,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个杀人犯?你肯定不会这么认为。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在婴儿时代都是很美丽的、很可爱的,为什么他后来成为杀人犯?就是因为没人能去好好教化他。谁去教他?社会不良的这些渠道在教他。你看我们打开电视,打开网络,善的多还是不善的多?是教人作圣人、作君子这些内容多,还是教人贪瞋痴慢、杀盗淫妄的多?
昨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谭局长还跟我提起这么一个事,说现在有一种电子游戏叫偷菜,大家知道吗?知道的请举手,你们都比我强,我还不知道。我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真的比较闭塞。谭局长跟我讲,这个偷菜,喜欢玩的人,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特别爱玩,教人什么?教人去偷东西,晚上睡觉睡不着爬起来还偷。他以偷为乐,你说糟不糟糕。这教他什么?教他恶。还有游戏里还有杀人游戏,把杀人当作游戏,这就麻烦了。小孩从小就把杀人当作游戏,长大了他开枪打人的时候也是游戏。将来他要是主管了美国原子弹控制中心,他一摁电钮发射原子弹,这玩游戏,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做教育的人,要有这种危机意识,不能够疏忽这些小节。「苟不教,性乃迁」,就是如果你不教他,他的习性,恶习性开始增长。迁,从他的本性中迁移出来。所以要让他回头,让他的不善的习性回归到本善的本性,这叫修道之谓教。
教育,圣人的教育,夫子讲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他没有创作,他讲的都是古圣先贤说过的,夫子转述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这些教诲。只是什么?换一个现代人能接受的说法,叫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为什么?因为不用创作,本性都是本善的,你成了圣人,你自己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教诲,肯定跟古圣先贤所说的原理原则都一样,只是语言可能不同,但是在意思上完全是一样的。你说不过圣人所说的,你所说的全是圣人已说的,所以就不用创作了,述而不作。所以夫子教我们就是一个好学而已,好学你就能成圣人。古人分为三等,夫子讲的,一个是生而知之,一个是学而知之,一个是困而知之。生而知之的那是了不得的人,他一生下来全懂,他不用学,没人教他,他就是圣人,这个人不得了,我们叫做这是活菩萨,不可能的,很难。
学而知之是谁?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知之,转述古圣先贤他们所说的,他自己只是学,他没有创作,学了,学了之后成圣人,他不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你看夫子他跟我们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一天到晚,一日一夜不吃也不睡,在那里思考,他悟不出来,他说无益,没什么益处,不如学也,干脆就学。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学习圣人训,要本着一颗真诚、谦卑、好学的心,你才能够悟入。如果是没有这个心的话,好学的心没有了,就很难成就,那就是浪费时间。真正你入了这个境界,你所说的一定跟圣人一样。所以我们只需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可以了。
有的人说,这跟现在讲的创新意识是不是相抵触?没有抵触。因为什么?古人,古圣先贤教我们创新,是让我们在枝末上创新,不是在根本上创新。就像一棵大树,大树的根不能创新,你说把根斩掉,再来给它接一个根,那树就死了,根是不能创新的。但是枝叶花果,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只有它那个根扎得深,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才能年年创新,能年年有新枝、新花、新果,才能够日新又新。所以要创新必须要有个根本在,没根本的创新就好像这个盆花一样,过两天就死了。
《三字经》又讲,「教之道,贵以专」。我们要教孩子、教学生,最重要的贵以专,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一开始学得很复杂,特别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忌讳就是夹杂,这一夹杂你把它只是当作知识学问来学,这就错了。要把它当作自己修身立德的一种学问,它不是学知识。知识当然愈广博愈好;但是你要去力行,愈专愈好,那你才能力行得好。所以《弟子规》这一门足够了,要行起来,你当然愈专一愈容易。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你天天反省对照就已经不得了,你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做到了,可能未必成为圣人,但是你至少是君子,至少是仁人。当然对《弟子规》的理解,我们要愈深入愈好。所以我们刚才讲的,天平上这边摆《弟子规》,那边摆四书五经、十三经,用四书五经、十三经的理解帮助我们力行《弟子规》,这就对了。这就是圣人所说的基本原理,一定要相信人本来是善人,所以能够用教育教得好。看到自己的学生、孩子再不争气、再淘气、再顽皮、再不听话,你也要有信心,他是能教得好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教他,他才成为这个样子。你有这个信心,你才有这个爱心,你才会去努力教他。这是圣人训的基本原理。
圣人训的核心内容我总结了十个纲目,中华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要把它做一个归纳总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把它总结出来,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今天趁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个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现在因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半小时,我们先休息十五分钟,我们底下再跟大家做学习汇报。谢谢大家。
谢谢主持人这么好的主持。刚才我们跟大家汇报了,《弟子规》它是圣人训,这三个字要开解起来,可以说,说三天都说不完,我只能简说。刚才讲到圣人训的基本原理就是《三字经》前八句话。它的核心内容,它讲了什么内容?我们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粗浅的归纳,它可以说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叫明德,也叫性德,另外一部分叫明明德。《大学》里头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自性中本善这些德能。本来就有的,每个人不缺的,人人如此,没有分别的,文王、武王、孔子、孟子证得的。我们虽没证得,但是一点没有比他们缺少,这叫明德。可是我们现在明德未明,没显明出来,就不叫明明德。这第一个明字就是动词,就是显明,把我们本性中本有的明德显明出来,这叫明明德。你显明了就叫圣人。
明德也称性德,就是本性的德。明明德也叫修德,你得修,修道之谓教,你得修,把那些习相远,这个习气把它去除干净,就让自己本性中明德显明出来。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向外去攀求什么,就是让你里头自性本性那个光明宝珠让它重放光明。不是让你多添点什么,就是让你去除。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学习,当然知识是愈多愈好,日增,你得增加。而为道?就是明明德的过程,日损,损就是减少、减少、再减少,去掉、再去掉。把贪瞋痴慢这些自私自利不好的习气全部都去除干净,你那个明德宝珠就会绽放光明,就叫明明德,这是损,损就是减少的意思。
我们从这两部分来归纳,第一是明德,我讲了三条,一、二、三。修德讲了七条,四、五、六、七、八、九、十,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是一体,二是二相,三是三宝,这些都属于明德的范畴,一体二相三宝。明明德有七个方面,这是从四开始说,四是四勿,五是五常,六是六和,七是七治,八是八德,九是九思,十是十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条纲目。我慢慢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是还是只能够简单一点过一遍,要讲起来恐怕也得讲三天。
一体刚才提到的就是宇宙的本体,本体是一没有二。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是讲什么?道的现象是一,它的本体是道,道是无相的。天命之谓性,这是《中庸》里面讲到的,就是讲这个一体,讲一体我们很难理解,玄之又玄。简单的来讲,可不可以给我们一个概念?让我用一个字「孝」来代表。何以见得孝是一体?你看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是一体,就是孝。所以孝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就是一体,你真正把孝道做到圆满你也就证得一体,你也就成圣人了。所以孟子讲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大圣人,他行什么?就是行孝悌。做到了孝悌,就证得一体。因为一体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道可道非常道,咱们也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讲不可道的事。
我们讲二相,等你证得了自然你就明白。二相是什么?二相我们讲本末。这是《大学》里面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物是讲宇宙万物所有的现象,生命的现象、物质的现象,一切的动物、植物、矿物,有机物、无机物,一切的你能想象出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的现象,那都叫物。物,我们讲整个是宇宙的代表,物有本末,有本有末,就像一棵树,树根是本,枝叶花果是末。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大学》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可惜我们读《大学》未必能够把这个研读出来。《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本,也就是说身是本,所以我们要修我们的身,只有修了身,你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国、天下那叫末,枝末。
所以什么是本?我们的身是本。身是以什么为本?是以我们心为本。所以说修身在正其心、在诚其意,诚意正心,就是在我们心地上下功夫,这是本。宇宙一切现象以身心为本,谁的身心?我的身心,我的身心是本。这个宇宙是我身心所感召的环境,这叫枝末。你有这个根就有这个树的枝叶花果,那是你根感召的。你这个根是大的、粗的,吸收营养多,你的枝叶花果就茂盛;你要是根薄,你这枝叶花果就弱,就可能没了,看你的本。末是本生出来的。所以家、国、天下,可以说是我们身心这个本生出来的。身心也称为正报,家、国、天下也称为依报,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就是环境随着我这一身一心而转的。所以《大学》讲求的修身,自然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它们是一体的,从这一体中显现的二相,一个本一个末,本和末不是分开的两桩东西,是一个东西而生出来的两个方面。你知道这一点,就知道从哪修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这是讲治国平天下的事。怎么来做?修身为本,还得从我做起。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你的心从恶改成善,你的身从不正的转成正,和谐社会自然就做到了。不是说离开治国平天下谈修身,不是,合在一起,因为除了这一身以外,没有家、国、天下。家国天下是我这一个身、一个心感召的家国天下。君不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听过吧?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是匹夫?匹夫我们说普通老百姓,谁?我。这个天下兴亡是我的责任,为什么是我的责任?因为这天下是我的天下。我要是存好心、做好人,天下就能好。你要相信自己,这个信很重要,学传统文化要有这分担当,你没这分担当你就入不进去。所以你把《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都做到了,您就是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出最大的贡献,您的家、国、天下就和谐了,要相信。这是一体生二相。
然后讲三宝,三宝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所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跟儒家、佛家都是息息相关,都是相通互融的。什么叫慈?我们讲仁慈、慈悲,慈悲就是一体的德。因为你知道整个天下是跟我一体,所以你不会有自私自利,你就有慈爱的心。只有哪些人有自私自利、想自己?他迷失了这一体的本来的现象,他迷惑了,迷惑了他做出来的事就颠倒,那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看到某个人很自私自利,你别抱怨他,他是没受过教育,失教的结果,他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真正他明白了原来整个天下,乃至整个宇宙是跟我一体的,他一定不会自私自利,他一定会做出巨大的奉献牺牲,而他自己不以为然。
很多人也都问我,你真不容易,你当时怎么想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工作都放弃掉了,昆士兰大学,这么好的大学给你终身教授,你为什么还不要?干这一行又没有薪水,全是义务的,到哪讲课还挺累的,你干什么?他不理解。那你也得原谅他,为什么?他那个慈还没证得,当然我自己也没证得,但是我志于道,我立志想要去证得。我希望什么?通过修这个慈能够回归到一体上。放弃工作算不了什么,身外之物。而身外之物(这家国天下都是身外之物)跟自己本来就是一体的,你说放下也没放下,你跟它本来是一体,你根本放不下、放不开。你爱护天下人民就跟爱护自己是一样的,而对他们最大的爱护是什么?就是帮助他们觉悟。他们弄明白了,原来宇宙本来的真相是这样的,他也就不会自私自利,也就不会做出那些颠倒的行为,让自己深陷于痛苦的境地。这是救人,这是响应胡主席号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用什么?用教育。所以教育者他是最仁慈的人,他能做出牺牲奉献。古代你看对那些士人是最尊敬的,社会的排名士农工商,士人摆在第一位,士人是读书人,他是做老师的,做老师的给人一个好的身教言教,他能帮助和谐社会,所以备受大众的尊重。
二曰俭,俭是什么?自己还有一个身相,你说没这个相也不行,它有这个相。有这个相,这身相当中要俭,俭朴。这是胡主席「八荣八耻」里讲的,「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对吧。这老子用一个俭字就代表了,你能俭,你的用才能广。你即使是证得了一体自性,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你还是要自己很俭。为什么?因为你有慈,你做给别人看,人家迷惑颠倒,他搞自私自利,他骄奢淫逸,他不爱护地球,他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你要做个好样子给他看,否则最后他就有报应了,是不是?你看地球现在给我们报应了,全球变暖,气候反常。今天老师们还跟我谈起这个事,说我们长春今年就已经气候反常,这冬天怎么这么长,春天来得这么晚,怎么回事?原因是什么?还是要反求诸己。地球是我们的地球,我们没爱护它,所以遭自己过失、错误的报应。那就是什么?现在社会所讲的竞争,争利、享受,全都是叫迷惑颠倒的行为。所以老子讲要俭,「俭故能广」。很简单,你的地球省着点用,地球就这么大,资源省着点用,你就能够长久。这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永续经营,这是科学发展观。
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讲谦德,高推别人,自己谦卑。为什么?因为我与人是一体,我自己谦卑下来,把人推上去,对自己没有损失,反而更赢得大众的恭敬。就像水一样,水都往下流,但是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不跟人争,它不敢为天下先。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它这个名字怎么起的?稻田那个稻子结了穗,愈结得丰满的穗,它头低得愈低,这给我们显示谦德。愈丰满的稻穗头愈低,人愈有德行学问他愈谦虚,只有那些没有真正德行学问的他才把头高高昂起来,就像没结穗子的水稻一样,没料。这是叫三宝,全叫性德,叫明德。我们真正证得本性,显明了明德,我们就是这个样子,不是说从哪学来的,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子。现在做成好像自私自利,好像骄奢淫逸,傲慢无礼了,那是什么?那是因为我们迷失了性德,迷失了明德,明德不明了。现在我们要学《弟子规》,我们就要让我们明德显明出来。所以第二部分是明明德,叫修德,叫修自己,把习性修掉,回归本性。
怎么修?这底下七条都教我们怎么修的,第一是四勿,这是颜子,颜回终身奉行的。有一天他问夫子如何行仁,「颜渊问仁」,这是《论语》里面的一章。孔子怎么回答他?说你能克己复礼就叫仁。克己复礼就叫仁,克己是什么?把自己的习性毛病给克服住,不让它起来,把它消化了、消灭了,那就是克己。复礼,回归到本性的明德上来就叫复礼。我们没回归之前先听从圣贤教诲,复礼也是这个意思。从先听圣人讲的,我们照着圣人去做,最后我们也成圣人,我们就可以不要圣人教诲,自己就已经真正是圣人了。你所说的一定跟圣人一样,现在没一样之前先学,这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了一句很惊人的话,很多人读《论语》恐怕也都忽略过了,囫囵吞枣,我过去也是读《论语》囫囵吞枣,就没读懂那个意思。夫子说什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什么意思?一日克己复礼,哪一日?哪一日都是,就是今日,今日你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竖人边、一个二,归仁,就是和谐世界。你这一天能够克己复礼,你这天下就和谐,就归仁了。听明白了吗?原来天下跟自己不二,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自己克己复礼,你的天下就和谐,就归仁。这是刚才讲的二相,本末,有这个本就有这个末。
所以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哪里是说靠人去做,靠别人?靠自己,由己,由自己。和谐世界由我来做的,天下兴亡是我的责任。这是我们学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具备的信念,没有这个信念,怎么学都入不了。颜回他听懂了这句话,他入了,就入圣贤的境界。然后他还请问其目,给夫子再问一个,我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夫子就告诉他四个纲目,就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弟子规》。非礼,用什么来衡量非礼?《弟子规》就行了,不符合《弟子规》的,你就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对了。那你就能归仁,你归仁,你的天下也归仁,和谐世界也就达到了。这是大学之道,修齐治平,你就圆满了。所以天天拿着《弟子规》反省检点,你可别把它看小了,对你一生而言你能成圣人,对你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而言,你能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德。仁,仁者爱人,爱人的人绝对不会害人,起心动念只想别人不想自己,这是仁。那么我们问,光想别人不想自己,自己不是吃亏了吗?你不会吃亏。为什么?因为你跟人是一体。所以《大学》,你看四书里《大学》告诉我们知本,这知本两个字出现了两次,它重要,它出现两次。什么叫知本?本就是我们的身心。你知本就是知道天下跟自己是一,人跟我不二,你知道了这个,了不起,你能作仁人。怕你不知,现在知了,知了什么?学着去做,把习气慢慢的洗刷掉。学着什么?不要先想自己,要先想别人。我过去老想自己,所以现在变成不仁,对于别人的这些需求麻木了,叫麻木不仁。玉树的大地震,我们死难的同胞们,我们能不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那些死难同胞的亲属们,能不能感受他们的悲痛?能感受到,我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古人有句话讲,国难,有难了就兴邦。为什么?怎么才叫兴邦?因为能把人心唤醒,这就兴邦。那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我们能不能让我们下一代的心唤醒,教导他们学作一个仁人?
讲到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标准还是用《弟子规》是最好的,不符合《弟子规》的不该做,符合《弟子规》的该做。这最简单,你看一门深入,是吧?说义,讲起来标准是无穷无尽的,古人给我们归纳总结了一百一十三个事情就够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这一百一十三桩事那里把它延伸、发展,你就能够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弟子规》每一句都涵盖所有,不仅包括一百一十三桩事,也包括所有的我们待人处事接物一切事情。你不信,你自己认认真真的去研究,看看是不是我每犯一个错误,都是跟《弟子规》哪一句能挂钩,我就发现,凡是有错误肯定能找到《弟子规》的答案,把它改过来就行了。
礼,仁义礼智信的礼,夫子讲克己复礼,礼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礼者,敬而已矣」,这是讲敬人。怎么敬人?还是要做《弟子规》。智,智慧,智慧是你能知本。刚才这个圣人训里头讲的明德,我们懂得这个,懂得这个要修,光懂得不是真智慧,要真正把它内化成自己起心动念,那才叫智慧。心不动则已,一动马上就能够非常清楚的对外界环境做一个判断,那叫智慧,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信,是我们的诚信,仁义礼智是孟子讲的,说人皆有之,信是董仲舒又加一个字,就成为五常,这个归纳得也就很好。
实际上讲,仁义礼智信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只是我们现在丢掉了,我们迷失了。也不能讲丢掉,迷失,迷失了之后我们要把它恢复起来。过去有人曾经问过王阳明先生,明朝大儒,是儒家心学的代表,王阳明先生。就问王阳明,这是一群强盗,跟王阳明问说,先生,你讲我们人本有仁义礼智,本来都是性本善,那你何以见得?我不相信,我觉得我们这些强盗杀人都不眨眼的,我们不会有这些仁义礼智,你能不能给我做证明我有仁义礼智?你要做证明,我就服了你,我跟你学。王阳明先生说,行,我给你做证明,但是你得听我指导、指示,照着我指示做,那就能证明。这个强盗说,行,可以。王阳明说,那好,现在开始你把衣服脱掉。他就脱衣服了,衣服脱光了。裤子也脱掉。脱剩下裤衩了。裤衩也脱掉。这强盗说,不行了不行了,我这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你看,我就给你证明了,这叫「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你有羞耻感,羞耻感就是你的本善,你还能知耻。这说明人确实还有本善,强盗都有,只是没把它恢复。那个恶的习性把我们的本善厚厚的包裹住,你把它去除掉,它才能出来。当然我们现在这羞恶之心也都非常淡薄,现在王阳明要跟一个人讲,说你把裤衩脱掉,他可能也会脱掉,这是什么?现代人比过去人就更差了,什么原因?就是失教。所以要恢复圣贤教育,不教不行了,过去强盗都有羞恶之心,现在我们人要是都没有,连强盗都不如,社会岂能不乱?所以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要帮助社会,特别是青少年。
六,是六和,这是从佛家的理念里面撷取出来的。古人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要是和睦,什么事都能办,办得妥。我在北京有一位好朋友姓赵,赵总,他是曲美家具的副老总,他们兄弟三人,他是大哥,他的二弟是这个公司的老总,还有一个三弟也是副老总,三兄弟一起创业。曲美公司大家可能都有听闻过,它可以说是家具行业里面的龙头,做得特别好,北京它有好几家的专门店,在全国各地有五百家销售店,在海外也都有它的销售网络,年收入销售额有十个亿,准备要上市了。他跟我分享他的这种创业史,他说他们就得利于团结,三兄弟非常和睦,而且三兄弟都非常孝顺。原来小的时候家里穷,所以三个兄弟都没念大学,结果就出来一起做,一开始是做裁缝,做沙发套,后来看沙发也不错,把沙发也做了,就开始经营家具行业。三兄弟勤勤恳恳,所赚的钱全都交给自己的父亲,由父亲来掌管钱财,他说,到现在都是这样。三兄弟在一起,从来没红过脸,没因为工作上、财务上吵过架,「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他证实了。家真是和睦,三兄弟都娶了媳妇,这三个媳妇对于自己的公公婆婆都是孝顺得不得了。婆婆在家里一坐下来的时候,三个媳妇就恭恭敬敬的盘在旁边,中间坐的像畲太君似的,底下就给她伺候着,他们的小孩都是非常的孝敬。所以和为贵,和怎么来的?因为孝。
和表现出来我们讲六和,六个方面。第一个见和同解,大家见解要相同,不闹意见,意见得统一。第二戒和同修,他们立的规矩大家一定要遵守。他们这三兄弟,他跟我风趣的讲,说他们在落实***提倡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缴获要归公,归他父母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自己都不私藏;一切行动听指挥。你看这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他家做到了,真是和气生财。他说他基本上公司不怎么需要管,为什么?跟着他们二十多年的这些员工都是对他们非常忠诚。因为这些老板把这些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自己家里的保姆,小孩不能叫保姆,叫阿姨,叫姨,叫姨妈,把自己这些保姆当作家人来看待。君对臣以仁,臣对君以忠,这是相互感应。所以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身住在一起,一起做事业,大家和和睦睦。口里不要有口角,假如你不争利,怎么会有口角?意和同悦,大家共同创业,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利和同均,大家有利益平均分配,有难同当,有乐同享。这是家和万事兴。
到七,七治,《礼记.礼运篇》里讲的「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治这七种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欢喜、恼怒、悲哀。那种快乐,那种快乐是什么?外面刺激得来的快乐,像卡拉OK、跳舞那种乐,那种不能够滋长。爱,爱是一种贪爱,恶是厌恶,欲是欲望,这七情,这个七情要把它调制。你说凡人没有七情五欲不可能,有,但是要调理它,因为如果让它太滋长、泛滥,这就没有好处。要治,治它,治到最后慢慢它就淡化了。所以圣人是治人七情,自己的七情不用治,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这七情了,他只有一个仁字,以大众的心为自己的心。你有七情,他随着你的七情,随顺着你的七情来调理你、来帮助你,让你觉悟,这是圣人,自己已经无我了,有我才有七情,对不对?没有我了,谁的七情?但是凡人要调、要治。这些都叫习性,习相远,让我们远离了本性,要慢慢的调理,要回归。
八是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我们非常的了解。八德,八种道德,这道德也是我们本身自然性德流露出来就该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得修,按照这个标准修,修到最后一样了,也就成了。
九是九思,《论语》上讲的,「子曰:君子有九思」。思是他的思惟,君子他不是乱想,他想的都是跟自己的明德相应的,所谓「视思明」,看要看清楚。「听思聪」,听得听明白。大家譬如说听课,看着这些课件,你看清楚了吗?听明白了吗?你果然看清楚、听明白,那绝对是对你的境界有很大提升。「色思温」,我们的面色要想到要温和,彬彬有礼,不要太粗暴,不要有那种恼怒愠色。「貌思恭」,我们的外表、容貌恭敬。所以很多人一看这传统文化的人不一样,首先看外表,对人来个九十度鞠躬,你看这貌思恭他做出来了,马上让人就想到这真有礼,礼貌,立刻就对传统文化感觉不一样。所以我们有心想要弘扬传统文化,做出来样子,让大家看到了,他生欢喜心。「言思忠」,我们的言语要少,但是要有忠信,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说话宁少勿滥,但是说到都要去做到。讲的话都以诚、信为标准,这是言思忠。「事思敬」,这是敬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你工作也好,你做家务也好,大小巨细统统要有恭敬心。我这个茶杯喝了茶,砰一声就放在这个桌面上,没有恭敬心,对茶杯不恭敬。袜子脱下来,一摔一扔,扔到墙角上,那对袜子不恭敬。你要知道把这个杯子一摔、袜子一扔的当下,我们把我们的恭敬心这种明德、性德都扔出去了。所以我们要回归,是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那里回归,克己复礼。能对事有敬,当然对人更恭敬,敬人、敬事、敬物。《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是求学、学习圣贤之道的关键,古德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是重要的。
像大家在这里坐着听,非常有诚敬心,我也很感动,大家聚精会神那种眼神、那种面孔,激发我那种讲的动力,你们这么喜欢学,我就得努力讲,你看你这一敬,你敬我了,我自然就能够把这个敬心也提起来,敬也是相对的。我相信我认真讲也能够帮助大家认真学。所以诸位都是当老师的,在课堂里你对于自己的课程有没有恭敬心,学生能品得到,他也不是傻子,他能体会到你是不是拿出那种诚心、那种真心来准备你的课程,你是不是敬业。你要是不敬业,你随随便便上来应付了事,那孩子怎么能够认认真真学?恭敬心是相互感应。所以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的是这样。
「疑思问」,我们有疑惑要找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请问,要懂得礼贤下士,要懂得不耻下问。学问学问,学了就得问,问能帮助你更好的学。「忿思难」,这个难是灾难,当我们愤怒的时候,你要想到后果是灾难。所谓祸从口出,我们一愤怒的时候,可能就吐出那种愤怒的言语,这就跟人结怨了。这一结怨可能就很难化解开,可能他最后给我使绊子,他整我,我还不知道,我自己可能忘记了当时愤怒的时候说的什么话,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像刚才我们看到那个跳楼的情景,那是什么?因为这个女孩子有忿,忿忿不平想不通,灾难就来了,这灾难不仅是她一个人的灾难,是她父母的灾难,亲人的灾难,整个社会的灾难。所以我们烦恼的念头、愤怒的念头一起来,立刻想到灾难,就把它化解掉。愤怒就好像火山爆发一样,一愤起来,爆发出来就不得了,那就是灾难。我们看到冰岛大火山爆发,喷出来的火山灰六千米高,欧洲很多机场航班全部停顿,造成一片混乱,甚至飘过来到亚洲这边,还下那种酸雨,那是整个地球的灾难。所以当我们一起愤怒的时候,立刻得看到那个火山爆发的照片,我不能学这样,我一这样,我就是火山爆发,就造成地球的灾难。地球灾难我有一分责任,为什么全球变暖?温度太高,老是火山爆发,温度太高。忿思难。
「见得思义」,见到利益你要想到该不该得,不该得的绝对不能够取,不取不义之财。真正见得思义的人绝对不会贪污受贿,绝对不会收受学生的红包、家长的红包,这是不义的。义讲到,义就是十义,十义是根据五伦讲的,五伦是人的五种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在这五伦关系当中,我们要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我们要尽什么本分,这叫十义。要知道这五伦是你与生俱来的,你只要是人,你离不开这五伦,对吧。你也有父母,你将来结婚也有儿女。即使自己没有儿女,可能你也有晚辈,父子关系你有,兄弟你也会有,即使没有同胞兄弟,也会有表兄弟、堂兄弟。君臣,君臣是讲领导与被领导。我们肯定会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还有夫妇,还有朋友。不仅人有,说老实话动物里都有,对不对?动物牠不也有父子吗?不也有夫妇吗?不是也有兄弟吗?也有朋友吗?也有君臣,君臣就是,你看那群羊,领头的那个就是君,跟着跑的那就是臣。这五伦,一切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所以它叫道,道是自然现象。我们在这个道当中修我们的德,随顺道就叫德,修十义就是随顺道,做父要慈爱,父当然包括父母。慈爱,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你不教育他们,将来他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成长,溺爱他,将来最后可能他就会变成社会渣子,甚至是社会败类,变成一个危险品,那不叫慈爱。子孝,做儿女的要尽孝的义务,孝养父母。兄良弟悌,这是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互相爱护,弟弟要恭顺兄长,兄长要爱护弟弟。这个实在讲,每一个团体里面我们都能落实十义。
譬如说谭局长跟我讲,说他们这个局里头有一百多人,怎么落实这十义?可以,我做领导的,我要以父母之心来关爱我的下属,跟下属不是等于父子关系吗?古人讲的父母官,父母官,当官的就得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的这些百姓。父母官比公仆更好,做人民公仆是什么?你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主人去给他服务,但公仆未必有父母对儿女那种爱心。所以父母官这个词比公仆更有讲究,大家细细品味。爱他们,百姓受到你的爱,他就爱戴你,那是父子关系,是吧。兄弟,你看这局里头的,平级的人那就是兄弟一样,朋友;上下级之间就是君臣,领导与被领导。
夫义妇听,一家里头先生和太太要讲求道义、恩义、情义,太太要跟丈夫之间能够保持温顺合作的态度,古人讲的相夫教子。相夫,当然这个相就是帮助,太太帮助先生,先生也就帮助太太,这是相互感召的。做太太的我要先帮助他,不能要求他帮助我。做先生的也要求自己要先关爱她,不能够要求对方关爱我。这一有个求人之心,就有冲突、有矛盾,只有求己之心,我得先做。刚才我提到唐山论坛上复婚的一对夫妇,就是她把这个念头转换过来了。她过去只是求人之心,你得对我好,你得听我的,你得给我买好多东西,你得恭敬我,要求对方,错了,结果就是离婚。现在她学了传统文化,她懂了,求自己了,求自己,我要恭敬他,我要爱护他,我要帮助他,求自己这就复婚,家庭就和谐了。你看念头一转,你就不一样了,境界就跟着转。
长惠幼顺,这是讲朋友之间,当然也包括一切的兄弟,长一辈和晚一辈,或者是年长的和年幼的,哪怕是生日只差一天,都有一个长幼顺序。年长的就像兄长、像长辈一样关爱底下一代,幼顺,年幼的能够恭顺长辈。这里也包括领导,君仁臣忠,领导对部属仁慈,部属对领导要忠心。这个忠是什么?我要把自己先放下,自私放下了你就得到忠,你看忠字是心上面有个「中」,心要行中道,不能偏,那叫忠。怎么才会偏?有私心就偏了,所以私心不是好东西,把这私心把它撕破,你的忠心现前,那是你的明德、你的本善,你真正能得到幸福快乐。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你问心无愧。
这是我粗浅的总结,所谓圣人训,和谐内容,十条纲目,一体、二相、三宝、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义,跟大家做个分享,不晓得总结得怎么样,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都有点听得腻味了,圣人训真的讲得这么广博,我们这只能是叫提纲挈领来讲,展开来讲不得了,那是十三经、《四书》、《四库全书》都是讲这个。我们还是回归到一门当中,一门深入就学《弟子规》,《弟子规》里全含有这些。怎么落实?《弟子规》就告诉我们『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落实,你看够简单了,你不会腻味了吧。
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总叙里头的意思,意思先懂得了,然后我们才能力行。学贵力行,力行就包括什么?这七科全是力行。第一个「入则孝」,这个入就是讲在家里,所以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使得身心俱安。人做好事他心安,人要是干坏事,他扪心自问他愧疚,他不安,人都有良心的,受良心的责备就不安。所以做好事是求心安,养心尤为重要。所以入是什么?讲到入到我们的心,这讲里头,不仅是家里头,是我们心里头。入则孝,是从心里头我们要力行孝道,要存孝思,行孝道,这叫入则孝。说老实话,整个圣人训,刚才提出的十大纲目总结归纳一个字,就是孝,这是圣人心法。
「出则弟」,出则是表现在外面。在家来讲,在家孝养父母,出外?出外求学或者是工作,这是出去外面,要行悌道。根据《论语》北宋大儒邢昺的注疏,《邢疏》讲的这个「弟」就是顺的意思,就是讲在家能孝,你养就了这个孝德,自然你对于家外的这些长辈、兄长都能够善事,都能恭顺他们,都能够行悌道。所以敬顺兄长,以顺亲心,这叫悌。《弟子规》里讲「兄弟睦,孝在中」,所以行悌道也是行孝道。出外是推此事兄之道,事兄还是在大家庭里头,事兄之道推广到对外面一切人我都恭敬,都能够以事兄事亲之道来对待他们,这就叫出则弟。
刚才是讲的家庭为界限的,有入、有出,入则孝,出则弟。那不论这个事,我们论这个心,心上也有入有出,心要养我们的孝心,出是我们的心表现出来我们的行为,行为就是恭敬,你有孝心,你对父母肯定恭敬,你就有爱,你爱心表现出来,你能够给父母洗脚这是孝,父母对你的希望你能实现,这是孝。表现起来那是无量无边的,但是都是这一心。所以悌道是讲无量无边的。孝道就是一,就是这个心,这个心就是圣心,就是我们的本善,就是明德。
「谨而信」,这个谨是讲行为要谨慎,信是讲言语要守信、忠信,也就是讲我们的言行还是一个孝心和恭敬的落实,就是孝悌而已。你真正有孝悌,你自然就是行为谨慎,言语有信。这个谨而信是表现在外面的。
「泛爱众」也是,还是孝道,把自己那颗爱父母的心去爱众人,孝敬父母亲的心来孝敬一切人,那就是泛爱众,这叫博爱,这叫大孝。所以刚才马老师有提到,我们为什么此次能来长春的缘起,真的是谭局长孝心的感召。他的父亲生病,病重,他所有的出差都断绝掉,在家里侍奉父母。结果听到我到北京的时候,他就想到要为整个长春市十几万求学的青少年,想到他们需要道德教育,他的父亲也提醒他要转小家成大家,你要把爱小家的心来爱大家,整个长春市是我们的大家庭,爱他们。所以他从长春就飞过来北京,跟我见面、跟我谈。我当时听了他这一分真挚之心,这种言语的流露,我感动得几乎是掉眼泪,当时就答应他了。所以这次我们来也是要感恩谭局长。这叫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假如有一个这么样的家庭,他们能听到《弟子规》的教育,能听到圣贤的教诲,那很可能家庭的悲剧就减免了。所以我们能够大力的弘扬《弟子规》,这就是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对老人爱护他们,像恭敬自己老人一样爱他们,对孩子更要爱他们,他们是将来的下一代,这个社会由他们来承当。
下面讲「亲仁」,是择仁者亲近之。我们爱大众来讲是无选择、无分别的,只要你是人我就爱,「凡是人,皆须爱」。爱心是平等的、是博大的,没有分别,没有任何的偏私。但是自己学习、自己提升,要择仁而处,要就仁者来请教。这方面要选择,我们要选择学习圣贤,依圣贤为老师,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希望成圣成贤。但是,譬如说暴力色情的那些影片,我们不能选择,选择它们,我们就以它们为师了。你说我没有以它们为师,我只是看看,娱乐娱乐,那就是了,你受它影响了,潜移默化。孟母为什么三迁?就是怕这个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天天看这些片子,天天看计算机上的这些不健康的东西,打杀盗淫妄的这些游戏,那就是跟它们学习了。所以要亲仁者,不要亲近那些不仁的人事物,都是讲力行。
「学文」,这是我们做学问,孟子讲学问不过求放心而已。把那个失去的心收回来,那叫求放心。求什么心?求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求放心莫过格物致知,《大学》里讲的,物是物欲,把物欲格掉,把自己良知显现出来,这叫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这就是我们下的功夫,包括学文在内,我们学习这也是在格物致知,也是在回归本善。所以这是讲「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很多人把《弟子规》这句话误解了,我们先做,做到了我们再去学文,不是,要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同时进行,文行合一,知行并进,你学一点做一点,做一点又能帮助你更加的提升、更加觉悟,你学得更多,不是哪个先哪个后的问题,同时进行。
我们今天学的时间也到了,三个小时我们在这学习,有没有真正学到?我们从今天开始,到明天二十四小时之内做一个检点,看我们做到多少,就用《弟子规》一百一十三句,我们回去就检点,你真做到了,你才能叫学到。好,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