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一画
二画
三画
一画
【一地】(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明】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持】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食】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衲】一件僧衣。
【一异】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智】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灭】一个趣向于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一路】一条通向涅槃的道路。
【一极】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一谛】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灯】(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一期】指人的一生。
【一期无常】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顿证】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一法】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印】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一法句】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刹】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一相】唯一真实的相。
【一相智】证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一夏】一次结夏安居。
【一夏九旬】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业】同一种的业因。
【一业所感】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一真】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一真如】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一真地】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一真法界】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无为】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惑】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一心不乱】心专一而不散乱。
【一心合掌】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称名】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一心归命】一心一意的归向于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
【一行】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一切行】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一念】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一念不生】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一念三千】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一念随喜】一个随喜的念头。
【一念业成】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念万年】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一乘经】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一乘之机】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一乘菩提】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圆教】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一乘究竟教】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一实乘】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故名为乘。
【一实观】一实的观法。
【一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一实无相】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一实圆顿】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一实圆宗】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实圆乘】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一化】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一道】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无为心】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回忌】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后满一周年的忌日。
【一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一阐提迦】见一阐提条。
【一说部】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一微尘】一个极微分子。
【一音教】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一三昧】一行三昧的简称。
【一弹指】(喻)极短的时间。
【一转语】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一来向】四向之一。
【一来果】四果之一。
【一即三】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谓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一大事】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佛土】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土同义。
【一佛净土】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智】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智人】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者】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地】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相】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忍】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证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一切智藏】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无所畏】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一切经】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一切时】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槃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世间】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一切有为】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切皆成】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义成】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一切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万法】一切万有诸法。
【一切诸佛】所有一切的佛。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佛说阿弥陀经的别名,因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持和忆念。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一切种智】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种识】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一切唯心造】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日经】在一日之中写完一部经。
【一日三时】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一代教】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时佛法】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一月三身】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一生入妙觉】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字三礼】书写经文,每写一字,礼佛三次。
【一字不说】佛虽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如此说同未说,故说一字不说。
【一四句偈】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一四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一九之生】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一即一切】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超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一尘法界】一粒微尘等于一个法界。
【一尘不染】(喻)六根清净。
【一境三谛】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于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一莲便生】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一锤托成】(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一体三宝】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槃,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一空】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中一切中】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一多相容不同门】十玄门之一。见十玄门条。
二画
【二入】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和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著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嗔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嗔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二惑】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薰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
【二漏】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边】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著,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粗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二色身】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二真如】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二法身】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证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证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见】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于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于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般若】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厍士】又名二挟持,或两厍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厍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药师佛的二厍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厍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解脱】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应身】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皈戒】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无记】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种爱】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病】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施】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二种证】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戒】1.作持戒和止持戒。见二持条。2.出世间戒和世间戒。出世间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见二戒条。4.道共戒和定共戒。见二戒条。5.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即杀、盗、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讥嫌戒是饮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为了息世人的讥嫌,所以特别制订,即一切的遮戒是。6.随相戒和离相戒。随相戒之随即随顺,相即形相,随顺如来之教,而现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随相戒;离相戒之离即远离,持戒的人,心无所著,则一切的戒相,犹如虚空,了无持戒的相,故名离相戒。
【二种比丘】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三宝】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精进】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声闻】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出家】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心相】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自在】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因果】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我见】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二种般若】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市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嗔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槃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天】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
│初禅─┤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二││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光音天
八││少净天
天││三禅─┤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四禅─┤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五净居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百五十戒】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嗔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錀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喻)七觉支。
【七识】见末那识条。
【七聚】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谦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七种忏悔心】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觉】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遮罪】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法不可避】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无表色┘│
│心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一│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有为法─┤│、无嗔、不害、勤)────────十│七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十
│││掉举)─────────────六│五
宇││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万││诳、憍)────────────十│
有│└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
││疑)───────────────八│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七陀罗尼】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邪】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教】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弃】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轮】八正道法錀。
【八遮】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八堕】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八憍】八种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慨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憍于八种之鸟:一、盛壮憍,如鸱鸟。二、姓憍,如枭鸟。三、富憍,如雕鸟。四、自在憍,如鹫鸟。五、寿命憍、如乌鸟。六、聪明憍,如鹊鸟。七、行善憍,如鸠鸟。八、色憍,如鸽鸟。
【八秽】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魔】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八触】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感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觉】八种的恶觉,即嗔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八辩】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八大】八大地狱。
【八大地狱】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大辛苦】即八苦。见八苦条。
【八大明王】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身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身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身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身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身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身作步掷金刚明王。
【八大夜叉】宝贤夜叉、满贤夜叉、散支夜叉、众德夜叉、应念夜叉、太满夜叉、无比夜叉,密严夜叉。
【八大奈落】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金刚】八大金刚明王的简称,又名八大明王。见八大明王条。
【八大菩萨】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才发心转法錀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大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坚勇、释摩男。
【八大菩萨法】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八大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八大自在我】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八戒】见八戒斋条。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八戒斋八种胜法】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忍】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八忍八智】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錀、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錀、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不】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净】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八不中观】八不中道的观法。
【八不中道】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正见】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
【八不正观】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可越】八敬戒的别名。
【八不显实】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八位胎藏】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后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后,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厢。三、受胎后二十一日,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后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后三十五日,肉团渐渐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佉。六、受胎后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后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八、受胎后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
位。
【八圣】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八圣道】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兹列表说明如下: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5身识──身根缘触尘││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转
八│┌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为义)┘
│┌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华译藏识┤所藏受第七识所薰习───┐
││└执藏受第七识所执取├心(集起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本
识
【八识田】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八识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体一】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八识二无我】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八段】见八段五篇条。
【八段五篇】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表于下:
(名目)(比丘戒)(比丘尼戒)(名目)
┌第一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僧残---十三----十七----僧残│
│第三不定----二-----无──┐│
八段┤第四舍堕---三十----三十┐_│_堕├五篇
│第五单堕---九十---一七八┘││
│第六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众学---一百----一百──││
└第八灭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
【八福田】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处】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八中洲】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华译猫牛)与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华译身)与毗提诃洲(华译胜身);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华译谄)与嗢怛罗漫怛里拏洲(华译上仪);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华译胜边)与憍拉婆洲(华译有胜边)。
【八句义】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八世风】即八风。
【八妄想】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八背舍】又名八解脱。见八解脱条。
【八惟无】八背舍。
【八支斋】八戒的别名。
【八分斋戒】与八支斋同。
【八灾患】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于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于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八胜处】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八除入】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
【八神变】见八变化条。
【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八部鬼众】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茶(华译瓮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八叶印】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八叶院】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九尊】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中台】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莲花】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八叶莲台】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四菩萨,合为九尊,这是三密相应的时候,吾人的肉团心所开敷的相。
【八叶肉团心】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八胜处】见八背舍条。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称之为八敬法。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八颠倒】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
【八游行】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八变化】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八种法】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种施】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胜法】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别解脱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八功德水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十诵律】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后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八十一品思惑】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八寒八热】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陀、呵罗罗、阿婆婆、呕侯侯、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此八狱在铁围山底;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此八狱在阎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
【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八万法藏】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八万细行】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八万威仪】大乘菩萨有八万之威仪。八万是八万四千之略,是形容数量很多。
【八万四千】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举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八万四千病】八万四千的烦恼。病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光明】谓无量寿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万四千的光明。
【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八万四千相好】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八万四千劳尘】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九居】九有情居的简称。
【九门】九有情居。
【九病】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界】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梵】指四禅天的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诸天。
【九众】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结】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九结就是爱结(贪爱)、恚结(嗔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
【九恼】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后所遭遇的九种灾难。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剌脚。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回。
【九道】九有情居。
【九经】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九僧】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九漏】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九想】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九鬼】无财鬼三种,即炬口鬼、针口鬼、臭口鬼,少财鬼三种,即针毛鬼、臭毛鬼、瘿鬼;多财鬼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大势鬼。合之便成九鬼。
【九横】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见九恼条。
【九难】见九恼条。
【九莲】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九疮】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九识】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九辩】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九品】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净土】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行业】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九品觉王】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九世】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
【九世间】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九地】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见下表:
三界九品
无色界
非想菲非想处地
无所有处地
识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
色界
四禅舍念清净地
三禅离喜妙乐地
二禅定生喜乐地
初禅离生喜乐地
欲界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九品之惑】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有】见九有情居条。
【九有情居】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九华山】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净肉】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余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九无学】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九无为】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类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九因一果】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九十六术】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九山八海】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九种大禅】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九显一密】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流转苦。
【十宗】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兹列表说明如下:
宗派
名义
始祖
俱舍宗
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
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成实宗
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
姚秦时僧睿等
禅宗(又名佛心宗)
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
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天台宗
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
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
唐初杜顺和尚。
真言宗(又名密宗)
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
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
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
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
东晋时慧远大师。
律宗(又名南山宗)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证得佛果。
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
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十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十身】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十忍】十种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动摇的意思。一、音声忍,又名音响忍,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顺忍,又名柔顺忍,心柔智顺,于实相的道理不乖角;三、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八、如影忍,了达色身依五蕴的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见十善十恶条。
【十惑】又名十使。见十使条。
【十轮】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十谛】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来智谛。
【十缠】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十德】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十王】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2.指人间十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的小国王。自轮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于十个也。仁王经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十心】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十利】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使】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嗔,嗔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十师】比丘受具足戒时的三师七证。见三师七证条。
【十恩】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十魔】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迷惑事理。三、业魔,杀等恶业,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寿命有限,妨碍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执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进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著于自身所得的禅定,不求升进。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
【十号】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圣】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萨。
【十障】菩萨于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证得十种的真如,即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证适行真如;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证胜法真如;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别真如: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住】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十行】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十地心】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观看,十地心应是十地的别名。
【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十力明】佛的十力与十明。
【十如】又名十如是。见十如是条。
【十如是】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如来地】即如来的十地。见十地条。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十方刹】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十方净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十方业普现色身】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十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十界一念】十界具于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圆融而无碍,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权实】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十界唯心】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见下图:
十界唯心
心
佛
菩萨
缘觉
声闻
天
人
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度】与十波罗蜜同。
【十度三行】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种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度的三行是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禅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度的三行是进趣果向方便、巧会有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择力、修习力、变化力;智度的三行是无相智、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因】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十因十果】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嗔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巧】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十善戒】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见十善条。
【十善菩萨】指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仁王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苦海轮。
【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十善十恶】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十无二】诸佛具有十种决定无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之言说,决定无二;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之心念,使其意满,决定无二;三、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之体性本等,决定无二;四、一切诸佛悉能知世法及诸佛之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五、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六、一切诸佛悉能观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七、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诸佛之慧,决定无二;八、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刹那,决定无二;九、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刹入于一佛刹之中,决定无二;十、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语,即一佛之语,决定无二。
【十无碍】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十无尽戒】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无尽藏】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支论】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十法行】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十重戒】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十重障】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重无明】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十习因】召感十果的十因。见十因十果条。
【十普门】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十玄门】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通此义,则可入于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十住心】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十斋日】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于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十胜行】即菩萨于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见十波罗蜜条。
【十烦恼】又名十惑,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十乘观】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直达涅槃宝所,故名为乘。此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议境,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合之为十种,故称十乘。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达宝所。第二观名发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时,则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观法。第三观名善巧安心,此言于第二观,尚不得真证时,更修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也。第四观名破法遍,此言于第三观,尚不得真证时,要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势,然后乃能得证。第五观名识塞通,此言于第四观,尚未入法性时,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等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为通,而离塞从通也。第六观名道品调适,此言于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时,可知道之法门,必与我不相应。如是则当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采择适于吾机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观,必发真证。第七观名对治助开,此言最下根人,若对于第六观观行尚未通达,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如是则当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也。第八观名知位次,谓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第九观名能安忍,谓至此障转慧开,神智爽利,于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了。第十观名离法爱,谓至此内外障惑,悉皆断除,惟有法爱存在,若断法爱,即发现真正中道。
【十念】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处】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十念往生】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十波罗夷】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波罗密】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此十波罗密是唯识论所立,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罗密菩萨】檀波罗密等十位菩萨。
【十金刚心】十种像金刚宝石一样晶莹锐利的心,即觉了法性、化度众生、庄严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师、实证诸法、广行忍辱、长时修行、自行满足、令他愿满。
【十金刚心向果】十种回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大弟子】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
【十遍处定】与十一切处同。
【十甘露王】阿弥陀佛的别名。
【十不二门】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证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二门、依正不二门、自他不二门、三业不二门、权实不二门、受润不二门。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见十恶条。
【十发趣心】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十种不净】愚痴有十种的不净,即身不净、口不净、意不净、行不净、住不净、坐不净、卧不净、自行不净、化他不净、所期不净。
【十种方便】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錀方便。
【十种自在】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四、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通达。
【十种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十种依果】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智力】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十种智明】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十种众生】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观法】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种供养】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十种方便戒】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种方便学处】即十种方便戒。
【十种有依行轮】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十根本烦恼】与十使同。
【十万亿佛土】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十莲华藏世界】无尽的莲华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满数和无尽的意思。
【十一位】十地加等觉,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著利。
【十一果】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则能获得十一有的果报。
【十一想】谓比丘应以十一想来思念如来,即戒意清净、威仪具足、诸根不错、信意不乱、常有勇健意、苦乐不以为意、意不忘失、止观现在前、三昧意无休息、智慧意无量、观佛无厌息。
【十一切处】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十一苦法】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处、著补衲衣、在冢间住。若有人能于十一年中学习此苦法,则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罗汉果。
【十一遍使】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十一遍行惑】与十一遍使同。
【十二入】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十二支】十二因缘。
【十二地】十地和等觉、妙觉。
【十二处】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光佛】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2行(造作诸业)───────(业)
│┌3识(业识投胎)───────(苦)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7受(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8爱(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取(追求造作)───────(惑)
│└10有(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十二缘起】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有支】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缘门】十二因缘。
【十二分教】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十二头陀】十二条头陀行者所应遵守的规则,即一、纳衣,又名冀扫衣,即拾人丢弃不用的破布洗净之后缝纳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罗和安陀会等三衣,不用其余的长衣。(以上二衣,属于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与僧中之食;四、不作余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余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小食,饼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节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种属于食事。)七、阿兰若处,华译远离处,或空闭处,即住于远离人家的空闭处;八、冢间坐,即住于坟墓之处;九、树下坐,即住在树下;十、露地坐,即树下犹有庇荫,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随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树下露地;十二、常坐不卧,即常趺坐而不横卧。(以上五种属于住处。)
【十二法入】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后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十二门禅】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二愿王】药师如来有十二个大愿,所以被称为十二愿王。
【十二重城】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十二无为】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见十二真如条。
【十二真如】又名十二无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诸法的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义,即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诸法的体性;四、不虚妄性,即毫无虚妄;五、不变异性,即没有生灭变异;六、平等性,即没有差别不同;七、离生性,即离生灭;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诸法住于真如的法位;十、实际,即诸法性真实到极点;十一、虚空界,喻理体周遍于法界;十二、不思议界,即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十二行相】四谛各有示劝证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錀】即三转法錀。
【十四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十六心】与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与十六行相同。
【十六观】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十六观门】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因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所以叫做十六观门。见十六观条。
【十六行】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见八忍八智条。
【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见十六行条。
【十六知见】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十六神我】见十六知见条。
【十六特胜】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十六罗汉】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罗汉,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
【十六游增地狱】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十七地】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十八天】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十八变】罗汉于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
│根根根根根根
└界界界界界界
││││││
││││││
六尘界┌色声香味触法
│尘尘尘尘尘尘
└界界界界界界
││││││
││││││
六识界┌眼耳鼻舌身意
│识识识识识识
└界界界界界界
││││││
││││││
效用见闻嗅尝觉思
【十八物】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十八生处】色界的十八天处。
【十八应真】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十八罗汉】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层地狱】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人】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
【人天】人趣与天趣。
【人道】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人见】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人执】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人空】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人空观】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人我执】二执之一,即执著人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人我见】二我见之一、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人非人】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人无我智】二无我智之一。
【入】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心】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入心。
【入定】入于禅定之中。
【入空】悟入诸法性空的道理。
【入信】由信入道的意思。
【入圣】进入圣人的地位。
【入灭】证入涅槃,又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入观】入于观照之中。
【入世】入于世间以普度众生。
【入世法】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入法界】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而诸佛所证的境界,正是这种诸法的理体,叫做入法界。
【入我我入】如来的三密入于我,我的三业入于如来,亦即如来的三密与众生的三业,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的功德于吾身,这种情形叫做三平等,也叫做三平等观。
【入住出三心】在菩萨阶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当出其地位之后,又再进入于后一地之中。
【了因】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了悟】已经醒悟。
【了生】了脱生死。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了义经】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
【刀途】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别名,因畜生常被杀而死。
【力忍】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纵然已起嗔心,但如能即时觉悟嗔火之害,以功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发作此种功夫稍有勉强,故名力忍。
【力波罗密】十波罗密之一。
三画
【三力】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导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三大】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土】三佛土。
【三五】三性与五法,是唯识的法相。
【三心】1.观无量寿经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纯一;三、相续心,即信心相续不杂余念。3.由欢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时分,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时分,出心是将出其地以便进入于后一地的时分。
【三火】三毒之火,即贪嗔痴。
【三光】1.色界的第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亮太阳。
【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安陀会华译为中著衣,五条制成;是平常起卧时著的;郁多罗僧华译为上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三印】三法印。见三法印条。
【三行】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业;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恶等之恶业;不动行是四禅、四空处的禅行,也可以说是无漏解脱三昧的出世间行。
【三多】1.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2.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戒】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与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有】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劫】1.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又名三无数劫,即菩萨修行成佛所须经过的年数。2.指过去现在未来三劫,过去劫名庄严劫,现在劫名贤劫,未来劫名星宿劫。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三性】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三治】三三昧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三味】出家味、读诵味、坐禅味。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阿那含,华译为不还,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来人间受生死了。
【三和】指根、境、识三事和合,唯识论说: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们都很仇视佛教,破坏佛教,世称三武之难。
【三使】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三毒的别名,即贪、嗔、痴。
【三衍】三乘。衍是梵语衍那的简称,华译就是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
【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说;无畏施是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1.指贪嗔痴,因它们能够生长众生的恶业。2.众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种,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无漏根的简称。
【三病】1.贪病、嗔病、痴病。贪病是贪心的毛病,修不净观可冶;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悲观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缘观可治。2.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这是属于难治的三病。
【三修】1.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无常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观察一切有为法的无常;非乐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的快乐,所以只是观察诸法的苦而已;无我修也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无碍的真我,所以只是观察五蕴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声闻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乐修、我修。常修是菩萨知法身的理体乃常住不灭,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常的执著;乐修是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之乐,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苦的执著;我修是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我的执著。以上三修是菩萨乘行人的胜三修。
【三尊】1.指佛法僧三宝。2.西方三尊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药师三尊是药师佛、日光、月光;释迦三尊是释迦佛、文殊、普贤。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年数,阿僧祇是极大的数目字,所以又译为无央数。
【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名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三量】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三忍】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道】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嗔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著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三涂】血涂、刀涂、火涂。血涂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涂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涂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三涂即三恶道的别名。
【三达】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是知道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达,所以以上三事在罗汉只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三照】(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的菩萨;幽谷喻佛在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后说方等经乃至涅槃经,化一般大乘渐入的根机。
【三福】三种的福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际】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2.指内、外、中间三处。
【三疑】疑自、疑师、疑法。
【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归纳三界一切之烦恼有三种,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烦恼;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别名,指色界之一切烦恼;三、无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无明烦恼。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三语】如来所说的三种语,即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随自意语就是佛随自己的意思而说自己亲证的实相法;随他意语是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的方便法;随自他意语是佛在为众生说法时,一方面随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顺著众生的根机。
【三缘】净土宗说念佛能产生三种的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亲缘是众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听到,身常礼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显示念佛人的三业已经跟佛的三业相应不离了;近缘是众生如想见佛,佛立刻应念而出现在他的面前;增上缘是众生称念佛,念念都能够消除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当命终的时候,佛就来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德】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三教】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见天台三教条。4.三时教的简称。见三时教条。
【三余】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已经证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余,所以不是真正的无余,三余者,烦恼余、业余、果余。烦恼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余著界外的无明惑未断;业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有漏业,但是还余著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余谓虽已脱离了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余著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三缚】三种的缠缚,即贪嗔痴的烦恼。
【三境】又名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就是一切实境,各有其性质,如石之坚,水之湿,不可能加以改变者;独影境如第六识想龟毛兔角,其相虚妄,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惟独起影像;带质境者,谓以心缘心,即以见分缘见分两头带出有质的相分境,名真带质,若以心缘色,带彼外尘本质,拟议其长短方圆,名似带质。
【三禅】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三想】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檀】檀是梵语檀那的简称,华话为布施,三檀即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见三归条。
【三举】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经他人忠告而不肯认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说淫欲不障碍修道的人,对此三种人,应行白四羯磨之法,以举其罪而将之摈弃于众僧之外,谓之三举。
【三断】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所断是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汉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非所断是四果罗汉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名非所断。
【三识】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三觉】1.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传播给别人,使他人也觉悟;觉行圆满谓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2.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本觉;究竟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
【三难】三恶道的苦难。
【三观】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
生┌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涅
恼槃
【三贤】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为三贤,或地前菩萨。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三贤四善根】又名七方便。见七方便条。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三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即假五阴和合之名而有的众生,亦即众生的正报;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即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众生的依报;五阴世间又名五众世间,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识,亦即构成依正二报的要素。
【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觉母】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波罗密多,因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罗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密多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因】正因、了因、缘因。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缘因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
【三因三果】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土】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三佛子】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佛身】见三身条。
【三佛性】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余,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佛语】简称三语。见三语条。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身如来】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身佛性】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车】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三车家】三乘家的别名。见四家车条。
【三法】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法錀】又名三转法錀,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法錀,指佛初成道时,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法錀。二为枝末法錀,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佛接著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法錀。三为摄末归本法錀,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法錀。
【三法身】1.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现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实相法身即空性的诸法实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别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圆教的法身。
【三法无差】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三空】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见三三昧条。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与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门】三解脱门的别名。
【三空不空】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空不空。
【三空观门】三解脱门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三空摩地】即三空观门。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即入定印。
【三昧佛】华严经所说的十种佛之一。
【三昧耶】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三界眼】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谓三界含藏一切众生的烦恼。
【三界尊】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中的众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三界八苦】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三界火宅】(喻)三界里的恼烦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样。
【三界空花】(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见二十八天条。
【三相】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三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三乘】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乘教】三乘的教法。
【三密】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三密加持】佛的三密加持于众生的三业的意思。吾人手结印,身眼臂足等姿势辅之,即与羯磨曼荼罗符号相应,成如来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罗尼,即与法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口密;心观本尊法相,即与三昧耶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意密,是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应】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密瑜伽】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众生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业】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三业供养】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业相应】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聚圆戒】谓在三聚净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杀生戒来说,远离杀生的恶行,就是摄律仪,为增长慈悲心,就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就是摄众生。
【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三摩】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摩半那】定的别名。
【三摩地法】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习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三摩钵底】又作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种。
【三轮】1.指佛的身口意三业,因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2.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又名神变轮,即佛以身业现出种种的神变,以引导众生起信正教;记心轮是佛以意业去识别他人的心;教诫轮又名正教轮,即佛以口业去教诫众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种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导众生,次以记心鉴机施教,最后则教诫以使众生起行正道。3.神足轮、说法錀、忆念轮。神足轮即神通轮;说法錀即教诫轮;忆念轮是佛使众生忆念教法,以便去邪归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为律藏所说。4.指风轮、水轮、金轮。5.指惑、业、苦。人们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业,如此像车轮旋转一般,故谓之三轮。
【三轮相】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三轮体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三轮世界】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因申明大乘中道实相之理,故名中论,为龙树菩萨所造;十二门论因申明十二个法门,故名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本来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数故名百论,为龙树之弟子提婆菩萨所造。
【三论宗】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宗,故名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见与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的关系而变动,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龙树等菩萨为祖,在中国则以东晋时鸠摩罗什为始祖。
【三谛】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三谛圆融】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三归】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三归五戒】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藏】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三藏教】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灭之后,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三藏时,偏重于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为三藏教。
【三藏法师】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三宝物】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三宝藏】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经律论三藏。
【三能变】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于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三摩地】见三三昧条。
【三支】见三支比量条。
【三支比量】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证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
【三千性相】世间有三种,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与国土世间,每一种世间,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种世间,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仪】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三千净行】即修一念三千妙观的净行。
【三千实相】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见大千世界条。
【三分】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分、自证分。又名三量。见三量条。
【三分别】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部】1.胎藏界的曼荼罗分佛部、莲华部和金刚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刚界和苏悉地法等三部。
【三部经】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经】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三平等】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三昧耶戒的译名。
【三平等观】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见三平等条。
【三七日】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净肉】三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
【三白食】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受持三种白食之法。见三白食条。
【三自性】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见三性条。
【三念住】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第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三念处】见三念住条。
【三烦恼】即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见三惑条。
【三不退】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三具足】三种在佛前供养的器具,即花瓶、蜡烛台、香炉。
【三资粮】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愿是愿离这个苦世界;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三时业】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是现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三时教】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著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等法执故,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三时年限】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三通力】见三明条或三达条。
【三庄严】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味等事物作庄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
【三无为】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无漏根】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天属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颠倒】一、想颠倒,即思想上的颠倒错误,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倒错误,即邪见;三、心颠倒,由妄心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
【三善知识】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菩提】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三种有】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
【三种禅】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三种相】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短方圆之形状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种爱】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三种常】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继绝。
【三种大智】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
【三种成佛】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以上三种成佛,是真言宗所说。
【三种精进】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锲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无畏施是以无畏施于人,救人之厄难。
【三种菩提】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证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证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证得真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种见惑】俱生见惑、推理见惑、发得见惑。俱生见惑是与生俱来的见惑;推理见惑是在遇到某种事情时由推理而生的见惑;发得见惑是修学问等而得坚固的见惑。
【三种三观】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观是于一观之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
【三种念佛】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
【三种身苦】老、病、死。
【三种忍行】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三种法相】与三性同。见三性条。
【三种思惑】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三种供养】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利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敬供养是以赞叹恭敬作供养;行供养是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三种清净】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种圆融】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种律仪】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三种回向】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就是吾人五阴合成的色身;众生世间就是吾人身体以外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国土世间就是吾人身体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种阐提】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忏悔】往生礼赞说: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三种悔法】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三转法錀】1.简称三法錀。见三法錀条。2.佛成道后,首在鹿野宛,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为初转法錀。嗣后又复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法錀。三转的不同处是: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见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兹列表说明如
下:
┌初转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苦谛─苦果─┤次转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三转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初转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三│集谛─苦因─┤次转劝修:此是集,汝应断│三
转│└三转作证:此是集,我已断│又转
四─┤┌初转示相:此是灭,可证性├─十
圣│灭谛─乐果─┤次转劝修:此是灭,汝应证│称二
谛│└三转作证:此是灭,我已证│法
│┌初转示相:此是道,可修性│轮
└道谛─乐因─┤次转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三不善根】即贪嗔痴三毒。
【三不坚法】身不坚、命不坚、财不坚。
【三不净肉】与三净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见它被杀时的情景的肉、我耳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的肉、有疑为我而杀的肉,这三种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三解脱门】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
【三祇百劫】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经一论】净土门所依的经论,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净土论。
【三长斋月】又叫做三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从早到晚,每日不过中食之戒。长斋是在那个月份里长续持斋的意思。
【三会说法】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三耶三菩】与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又名三藐三佛陀,华译为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是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见三耶三佛条。
【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正等觉,或正等正觉。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条。
【三一二乘】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若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三教为一乘。若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等四宗为三乘,华严、天台等为一乘。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三十二应】楞严经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罗伽身、人身、非人身。
【三十三身】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
【三十五佛】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即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
【三十六鬼】镬身饿鬼、针口饿鬼、食吐鬼、食粪鬼、无食鬼、食气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发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炽燃鬼、伺婴儿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执杖鬼(即阎魔王)、食小儿鬼、食人精气鬼、罗刹鬼、火炉烧食鬼、住不净巷陌鬼、食风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旷野鬼、住冢间食热灰土鬼、树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杀身饿鬼。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见三十七道品条。
【大】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大心】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大千】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伟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与离一切烦恼系缚的涅槃真我,才能称为大我。
【大戒】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称。
【大雄】佛的德号,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大身】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大劫】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大师】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的人。
【大咒】诸佛的咒语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种的分别,咒语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语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优婆夷的通称。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十行├粮
僧│十回向────────────────────────────┘位
只─┤暖──────────┐四寻思观──────────────┐
劫│顶──────────┘│加
│忍──────────┐├行
└世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出心│
│二地│
二│三地│
僧─┤四地│
只│五地│
劫│六地├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八地│
僧─┤九地│
只│十地│
劫└等觉───────────────┘
妙觉────────────────────────────究竟位
【大乘心】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证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大乘法】菩萨所修的道法。
【大乘经】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大乘教】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大乘戒】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大乘的经律论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
【大悲】伟大的悲心。
【大悲咒】千手陀罗尼的别名。千手经说: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悲菩萨】指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伟大的悲心,但见观世音菩萨是慈悲门之主,故独得大悲的称呼。
【大悲阐提】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他们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无期。阐提是极难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大慈】伟大的慈心。
【大慈尊】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大慈大悲】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
【大定】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
【大觉母】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
【大三灾】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难。
【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
【大比丘】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门】1.佛的尊称。2.比丘的通称。
【大明咒】指放大光明以破除众生迷闇的陀罗尼。明是咒的别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成佛。
【大法雨】(喻)伟大的佛法能滋润枯渴的众生,好像雨水能润泽大地一样。
【大法螺】(喻)佛法的声音能惊醒梦中的人。
【大法鼓】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长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语】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大施主】实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恶的心,名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个心所,与一切心相应而生,乃心动时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师】大导师的意思。
【大寂定】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大众部】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大恶象】(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大藏经】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著作,汇集成为完整的典籍,名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简称藏经。
【大灌顶】一种在吾人顶上灌下五瓶誓水的仪式,亦即与众结缘或传密法时所实行的仪式。灌顶是洗掉罪恶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宝积】经名。宣说大乘之理为大,圣财充满为宝,摄诸法门为积。
【大势至】菩萨名,为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摄受】佛的德号,因佛以大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
【大威德】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又名大方广,即所说的道理不但广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广】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
【大力广佛】证得广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大梵天王】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圆镜智】佛四智之一。见四智条。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谓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大日三部】见三部秘经条。
【大日如来】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车】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娑婆世界。
【大事因缘】见一大事因缘条。
【大地善法】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指释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称为大恩教主。
【大阴界入】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识】伟大的善知识。善知识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大随烦恼】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大烦恼地法】指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等六法,此系由惑而起的烦恼。
【上人】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
【上方】原是称呼建筑在山上的佛寺,但现代人习惯称呼寺庙的住持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庙的最高处。
【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
【上根】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锐的人。
【上慢】增上慢的简称,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圣道,说我已得,未证圣果,说我已证之类是。
【上乘】大乘的别名。
【上界】指三界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
【上界天】见上界条。
【上二界】指色界与无色界。
【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下方】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
【下地】三界一共分为九地,境界恶劣的称为下地,境界殊胜的称为上地。
【下根】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
【下乘】小乘的别名。
【乞士】比丘三义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养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口密】又名语密,即持诵真言时的口业,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隐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轮】由佛口而说的法,能摧破一切众生的烦恼,故谓之口轮。三轮之一。
【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口业】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口业供养】即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
【女天】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则无。
【女僧】比丘尼。
【女居士】居家学佛的女人。
【女六欲】女人的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欲、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子缚】见思烦恼,系缚身心,使不自在,谓之子缚,对果缚而言。
【子断】烦恼好比是种子,由烦恼而生的苦报好比是果实,断此能生苦报的烦恼,谓之子断。
【小劫】见一小劫条。
【小根】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机】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机。
【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见声闻乘条。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小乘法】声闻缘觉所修的道法。
【小乘经】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小乘戒】小乘律藏所说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与具足戒等数种。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些具足戒虽然是小乘行人所应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样要受持这种具足戒的。
【小乘三藏】小乘的经律论三藏,四部之阿含经等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为论藏。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小三灾】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的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
【小随烦恼】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小烦恼地法】谓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烦恼。
【尸城】拘尸那拉城的简称,为佛入灭之处。
【尸罗】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燃焚烧之势。
【尸罗不清净】言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能成就。
【尸罗波罗密】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尸弃佛】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证】又叫做自证,即自己证悟的意思。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已今当】已是已往,今是现在,当是当来,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已知根】三无漏根之一,意即已经知道了四谛的道理之后所发的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达大德】已达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
【工巧明】五明之一,即现代的工艺学。
【千辐轮】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凡夫与小乘。
【凡小八倒】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种颠倒见解,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
【凡圣一如】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凡圣同居土】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丈六应身】如来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现的劣应身,高一丈六尺,这是通常应化佛的身量,释尊住世时,就是现丈六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