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2024-04-18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宋儒程颐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一说天生禽兽,本为人食,此说不是。岂有人有蚁虱而生耶?(《河南程氏外书》卷八)对动物痛苦的感同身受,明儒高攀龙曰: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并在家训中嘱咐,供客勿多肴品,兼用素菜。切切为生命算计,稍可省者,便省之。省杀一命,于吾心有无限安处。(《高子遗书》卷十)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易传系辞上》对这种相感相通的精神超越性作了最高肯定: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