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8)

2023-07-02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8)

宋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昨日读宋代的苏轼的《三槐堂铭》,读到里面的一句话,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宁靖之主,共世界之福。这篇文章也许是说宋朝的王祐仕进正直。他的儿子王旦后来成为宰相的事。是以,苏东坡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信任仕进有道德,厚恩施于他人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显达。

以下我拔取章得象、曾公亮、司马光、范纯仁。用这四位宋代宰相的祖辈积善累仁的事迹,来说明积善余庆的事理。

北宋宰相章得象,字希言,远祖是福建泉州人。后搬家到了福建浦城。他的母亲怀孕时梦见有位仙人送给她一只玉象。所以为儿子起名叫得象。他是进士出身。担负过大理评事、玉山县知县、台州知州、南雄州知州、洪州知州、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等职务。

章献太后临朝时期,寺人势力正兴起,太后每次吩咐消磨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必定很严肃的对待,或不说一句话。到他掌权时。抑制一切想依靠他当官的宗党亲戚。章得象当宰相前,福建一带有传说闽江会出宰相。到章得象做宰相时,闽江果真水浅沙露,不用船就可以度过。以因果的事理而推。章得象能做宰相,到底他的祖辈积下了什么阴德呢?

这事要从章得象的高祖章仔钧说起,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担负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屯守浦城西岩山,一次,被南唐兵包围。章急速派出校尉王建封和边镐二人向建州求救兵。因雨误期,按律当斩。章仔钧的夫人练氏有好生之德,设法保全二人道命,后来二校尉投奔南唐为将领。

后晋天福八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次年到福州为闽王,改大殷为闽国,都城仍设在建州。南唐国乘王延政初定福州,派查文徽率兵攻打建州,用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破城,王延政屈膝投降。当时章仔钧已死,昔时被练夫人所救的边镐和王建封二工资了报恩。备了金银布匹赠予夫人,同时还交给一把白旗,说:唐兵就要屠城,请夫人将这旗子插在门前,以免兵士误犯。夫人毅然退还金银布匹和白旗。并郑重地说:你们假如顾念我的恩义,望保全此城。若非要屠杀,则我家愿与全城共死,不愿独生。。边、王二人受激动,是以设法保住了全城庶民。这件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录。

在清代吴任臣编著的《十国春秋》中也有描写。夫人死后,建州庶民感激她保护全城性命的恩义,打破城关不得建墓的惯例,将练氏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众母。

1990年,建瓯县***在夫人墓前立练氏夫人铜像,并刻练氏夫人传略,以示纪念。因为练氏是章仔钧的夫人,所以章姓的子孙。繁衍兴旺。还出了状元和宰相。我早年听师傅说,以造祸为根,子孙衰绝。以积善为根,子孙闹热。此语实是经验之谈。

北宋宰相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进士出身。曾担负会稽县知县、天章阁待制、郑州知州、参知政事(副宰相)、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受封鲁国公。获得宋仁宗的重视。平生有建树,政绩卓著。

曾公亮的祖父曾穆,担负过德化县县令。他对后代的教导严格,曾告诫儿子不得披露家父县官身份,不得吊儿郎当,不得拿取他人赠物,养成清约矜持的品德。鼓励儿子随同农家孩童上山劳动,从小体尝庶民的艰难。

曾穆经常深入乡间,他发觉不少村民腿部异常粗大,俗称粗腿病,医学上称血丝虫病。为此,他寝食不安,经细心查访和观察,得知当地情况卫生差,饮水的沟渠污染,乃至血丝虫易传入人体。遂发动当地民众清理卫生,多凿水井,保持水源干净,于是改良了这种情况。

他对民间案件的审理,细致谨慎。以义理断案,不制造冤假错案。一次,村民抓来窃贼,经鞠问,被告大叫冤枉。诉说家父早逝,老母卧病,家养耕牛夜放草舍被人牵走,适逢农时急需耕种,近处野外放牧一牛,呼唤方圆无人应答,只好随手牵来应急。养牛主人是豪强,矢口不移为响马。知县大人并无偏听原告一面之辞,却认同被告的申辩:山地牛耕,光天化日,岂能隐匿。提问村夫,得悉被告口供属实又无前科劣迹,此乃无心之过,当场判其无罪。

之后,曾穆还亲临被告茅舍探望其经久卧病老母。并捐出自己的钱财,赞助被告买了一头牛犊。

曾公亮的父亲曾会。考中过进士的榜眼。担负过刑部郎中,曾会为官清正廉洁,关心百姓庶民的疾苦。他做两浙转运使的时刻,正当旱灾严重,庶民在饥饿中纷纷离乡背井,流落异域求生。可是权臣丁谓,不体恤国民的疾苦,征调人力服钱塘捍江的劳役,民工病死的人很多,丁谓竟然不顾。然则当时人都害怕丁谓的权势,文武官员里面没有一个提出异议。只有曾会向朝廷提出来,使这项祸害民众的劳役停止。是以庶民获得安宁。

曾穆和曾会,父子两代人仕进都崇德爱民、务实济世。后人更出了一位宰相。这个事例对那些从政者,给予一个很好的启发。

北宋宰相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考中进士。担负过大理评事、并州通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等官职。提倡德政。否决新法。平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编撰了《资治通鉴》。《宋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动人事迹。

司马光的曾祖父司马政是一个平民。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他守着几亩地,垦植简约,以读书为乐。然则他对儿子司马炫的教导有义方。后来司马炫考长进士,他在耀州富平做一县之长的时刻,有一人犯了杀人罪,按律处决了,但杀人犯的妻子和女儿从此无法度日,生活艰难无比。妻子只好卖掉女儿,司马炫据说之后,便急速分出自己的钱财,月月供给。

当杀人犯的妻子知道他是一个好官,靠俸金度日,还拿来一部分周济自己,便决意要把女儿送给他为妾。司马炫说:我杀你丈夫是保持公法,我送你钱财也只是因为同情。无需什么答谢?叫来妻子,把那女孩认作养女,让妻子把女孩装扮起来,夫妻俩作主,将女孩嫁到了一个大好人家。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过很大的震动。

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到富平县做县令不久。就使境内大治。他以气节著名乡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光山县知县、天章阁待制、杭州知州等职。以清直仁厚闻于世界,号称一时名臣。

司马光以上的几代人都看重礼教。而且祖父和父亲仕进时都本份正直。司马家族还一向传承着诗书是家魂,俭廉是福根;不出骄奢儿,司马运长存的家训。这些对司马光后来成为儒中圣贤、济时名相有着很重要的家风家教的基本。今天的为人父祖者为官从政者怎能不以此为榜样呢?

北宋宰相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次子,进士出身。担负过襄城县知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襄邑县知县、江东转运判官、侍御史、和州知州、庆州知州、齐州知州、右谏议大夫、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等官职。他为官正直,爱民济世,居心行事很有其父的作风。

关于范纯仁的父亲范仲淹,他是儒者中的大贤,曾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为官务实爱民,他的政绩卓越。在《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具体的记载,在《范仲淹传》的末后,写史者对他的生活作风做了很高的评价。说他内刚外和,很孝顺,母亲活着的时刻还很贫穷。后来虽然蓬勃了,然则除了宾客来访,自家很少吃肉,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够用而已。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开设义庄,以赡养贫弱的族人。用今天的话来讲,范仲淹于仕进之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了。

把自己的钱财大部分拿出来做慈善的宰相,只怕在历史上也不多见。他的所做所为,很长远的影响到了他的后人,对此,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评价说:能世守先德,永远勿替者,唯姑苏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指范仲淹)以来,直至清末,八百馀年,家风不坠,科甲接踵。可谓世德书香之家。

范仲淹的子孙后代。十分的闹热,历代皆有从政为官者。如清初宰相范文程,就是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纯仁后来能够持续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业,也做到了宰相,这应该就是范仲淹积善的感应吧。

以上所举的四个事例。个中,曾公亮、司马光、范纯仁的父祖辈,都是以从政为官者的身份来栽培的。他们不仅能济时济民,而且能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福荫,遍阅离我们不远的。

某些近现代政坛上的人人族,曾经叱咤风云,却没有为国家和国民做什么实事,有的甚至还祸国殃民。这些人中,除极少数人的祖先的余荫还未用尽,子孙仍在享一点福,大多半人的子孙都退出了政坛。

而反观曾公亮、司马光以及刘统勋等,他们的祖父和父亲,其实做的官都不大,也并不显赫。只是为政以德。真正做了许多利国救民的实事,他们的子孙却登上了治国安邦的大舞台,都做到了宰相。更何况练夫人只是一个女人,尚且能备德修身,居心救人,以这样的善功,其后代章得象也成为了宰相。

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这句出自《黄帝经》的话恰是对此问题的最好总结,愿望有缘读此文者,可以受一点点启发,我们人人能共勉向善。

更新于:2023-07-02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