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蔡日新:说空灵

2024-10-29

空灵一词发韧于何代,一时难以确考,但我们只要翻阅中国美学史,就会发现这么一个事实:空灵这种美学形态的滥觞与发展,始终与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相伴随。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68年)传入洛阳后,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才扎下根,到魏晋时稍有发展,出现了像道安、慧远这样的译经弘法高僧。这时的佛学思想便开始往中国美学领域里渗透,在陆机的《文赋》里也出现了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等论述。讫乎南北朝,随著译事业的兴盛,讲解《涅槃经》,辩论佛性的佛学思潮正在兴起,加之佛教受到帝王的重视,使佛教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此时佛学思想开始往中国美学的深层次里渗透,以刘勰为代表的美学家首次在艺术领域里提出了般若绝境论(见《文心雕龙论说》),他认为作家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因而要疏苍五脏,澡雪精神 (见《文心雕龙神思》)。唐代的中国佛教可谓发展到了顶峰,加之禅宗的盛兴,使佛学思想渗透到了艺术的各个部门,且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美学思想。因此,唐代出现了王维那样的诗佛,皎然那样的诗僧,司空图那样开诗佛之论的美学家。这个时期,空灵这种美学形态无论是在创作领域,还是在理论领域,均有极深发展,且对后世严羽的以禅谕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空灵这种美学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与佛教思想对它的渗透与启示是分不开的。

如果从字义上讲,空灵二字,一是要空,二是要灵。 空必须依靠般若之智来观照,世俗之智是不可能使之空的。倘使不以般若佛慧照空五蕴,则心为六尘所实,纵有尽善尽美之境界,也不能纳之于胸次,因为心实未明(即未空),何以容纳得下。如果此心一旦五蕴皆空,则顿觉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五灯会元》卷六)。可见,我们只有以般若之智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也只有将心量提列一个普遍的高度,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你才会顿觉,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其中。 (《六祖坛经》)一以这样的心量去参与审美活动,即使是那些寻常不起眼的审美对象,甚至是令人产生苦感的审美对象,也会显现出它们的究竟美的实相来,因为那是一种离诸妄想执著的审美心量,那是透彻玲珑、不可淡泊的审美心量,只有这样的空才是真空。它空去的是物欲、功利的羁缚,赢得的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究竟涅槃之智。

在般若佛慧观照下的空是真空,这种空渗透在艺术领域里就会显现出一种言语无法企及的灵性。因此,空灵这种美学形态也就出现了。反之,离开了般若佛慧观照的空,则只是一种空执,这种空虽然摆脱了法执,却又被空所缠缚,它是不可能灵起来的。综之,空与灵互为体用,空为灵之体,灵为空之用,只有般若佛慧观照下的空才能不为法执,不为空缠,从而使艺术的灵性得完美的显现。

更新于:1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