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蔡惠明:云南上座部佛教现况

2024-10-21

云南上座部佛教现况

蔡惠明

由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和静安寺方丈真禅法师任团长、笔者任秘书长的上海市佛教协会赴滇学习参观团一行11人,于1月8日至1月20日到云南参访。参观团除在昆明市朝礼名刹圆通寺、筇竹寺、华亭寺等并与中国佛教协会云南省分会刀述仁会长举行座谈外,还专程去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沪滇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和了解,表达了为爱国爱教共同事业携手合作的愿望,使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谨就见闻所及,介绍云南佛教,特别是上座部佛教的现状,以饷本刊读者。

云南共有二十多个民族,地处西南边疆,自古便是通往天竺(印度)的交通要道,更与缅甸毗邻,佛教中密宗的阿吒力派很早就传入云南,盛行一时。据郑颙《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大理无量寺,其僧有二种,居山寺曰净戒,据家室为阿吒力。”在大理市博物馆中辟有专室陈列当时密宗阿吒力派的佛像、法器等文物。以后又从内地传去大乘佛教,从西藏传入藏传密教,从缅甸、泰国、老挝传入上座部佛教,形成各种佛教派别在云南并行的状况。佛教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影响很大。给我们留下深刻和难忘印象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属巴利语系。它和北传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汉文大藏经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如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均出于南传。我国南山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就常引《善见律毗婆沙》的条文。中国比丘尼最初得戒是由师子国(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等前来传授,因此汉地戒律与南传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在教理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如南传大藏经中《小部》的《本行藏》就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迹,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的先河。近代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壁观禅法,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荼罗有关。可见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汉地大乘佛教有着深厚错综的关系。大乘不离小乘,南北传佛教出自同一源流。

据史料记载,上座部佛教约在七世纪中就由缅甸传人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但当时并未建立寺塔,也没有僧团组织,经典靠口传心受。十一世纪前后,因战事影响,佛教趋于沉寂。十二世纪时,因泰国北部兰那泰君主帕雅莽来是西双版纳第四代召片领匋陇建仔的外孙,常派使者携带礼物前来问候,民间商业往来随之频繁。那时正值“润派”佛教兴起,许多被派往师子国和缅甸学习深造的僧人学成回国后,用兰那泰文传译和注释了一批巴利文佛经,再在泰、傣、掸语文区传播。此时西双版纳开始建立僧团和寺塔。傣历639年(1277),创制了西双版纳傣文,出现刻写在贝叶上的傣文佛经。据《泐史》记载,傣历819年(1457)第十三代召片领三宝泐傣继位时,“人们群诣佛寺,面对佛法僧三宝宣誓,并将誓词铭刻于寺中”。由此可见,当时上座部佛教已在西双版纳盛行,并初步形成政教结合的制度。傣历931年(1569),第十九代召片领刀应勐迎娶缅甸金莲公主为妻,缅王派遣僧团随公主前来传教,携带很多三藏典籍和佛像,在景洪地区修建了一批塔寺,使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西双版纳傣式佛寺曾分为四个等级:1.最高一级为设在召片领所在地——景帕钪,称为拉扎坦大总寺,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2.在总佛寺下设12个版纳拉扎坦总寺和36个勐总寺;3.由四所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中心佛寺——布萨堂佛寺;4.最基层一级为村寨佛寺。另外还有拉扎坦大总寺直辖的召片领府的几个“内佛寺”。佛寺建筑一般由大殿、僧寮和鼓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中心佛寺设布萨堂(戒堂)和藏经阁,大寺都建有佛舍利塔,小寺则由几个村寨合建舍利塔属共管。大殿前或山门二边还建有专供寺神和方位神用砖砌的小龛,我们参观的勐遮曼吕佛寺就是这种形式,也可算是西双版纳佛寺的一个特点。

大殿是主要佛事活动场所,它和所有上座部佛教寺院一样,只供释迦牟尼佛塑像一尊,两壁和大柱间悬挂佛传和佛本生故事壁画。这些壁画都是工笔精绘,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具有浓厚优美的民族风格。大殿中砌上瓷砖或大理石板,上覆地毯,必须脱鞋上殿。礼拜是半跪式的顶礼,五体投地作接足状,中间并不起身。还有一个与汉地佛寺不同的是,傣式佛寺佛塔建筑和佛像雕塑一般都没有碑铭之类的刻记,因此无从查考。但信徒送寺供奉的小型佛像则常在底座刻有供奉者姓名和年月,如现保存在曼广佛寺中的一尊小型释迦如来像,据查证为缅甸金莲公主下嫁时带来西双版纳的文物,极为珍贵。

傣文大藏经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大藏经的分类与内容基本相同,有三种不同方言的文字写刻本,即西双版纳傣文(傣仂文),德宏傣文(傣哪文)和傣绷文。分经、律、论三藏和藏外四类。经藏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四部《阿含经》和小部经。小部经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篇目汇集的,共收《本生经》、《法句经》等十五种。《本生经》有547个佛本生故事,在西双版纳民间传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于佛事活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影响广泛。其中《维先多罗本生经》最为傣族、布朗族信众所崇奉,每年佛诞日都要朗诵此经,有些章节还被民间歌手改编成“赞哈”演唱。律藏也分五个部份,就是:1.波罗夷品;2.波逸提品;3.大品(包括佛传、雨安居、医药、僧服等十章);4.小品(包括羯磨、减净、坐卧具、仪法、佛典结集等十二章);5.附录(比丘戒、比丘尼戒解说及大、小品的注释)。论藏共收七部作品,即《法集论》、《界论》、《人设施论》、《双论》、《发趣论》、《诲事》和《摄阿毗达义论》。藏外,傣文本不全,如佛音、法护、佛授等大师的着作多数没有傣文本,只有《弥兰陀问经》、《岛史》、《大史》和《清净道论》。此外,还有傣文翻译的部分重要典籍和注疏,以及信奉上座部佛教各民族僧侣、居士的着作,涉及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语言、诗歌、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等,都被视为经疏在佛教徒中流传,别具一格。傣文经卷可分为贝叶刻写本和枸皮纸写本两类。纸写本又分为摺装本和书册本二种式样。傣文大藏经流传地区,以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书写的经卷流布面较广,傣绷文经卷只在耿马的勐定和勐连一带流传。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等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和布朗族的男孩迄今沿袭古老的传统,在十岁左右由父母护送入寺,削发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约在十八岁左右离寺还俗。也有经本人自愿,留寺深造并按僧阶升为正式僧侣的。僧阶大体可分为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但这一僧阶长期虚设)等,还有专职僧阶。我们参访了勐遮曼吕佛寺、景真八角亭佛寺、勐海曼真佛寺、景洪曼阁佛寺和勐罕曼听佛寺等,看到的大都是青年比丘。据说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的种种因素,青少年入寺为僧仅仅是履行传统仪式,真正在寺终生为僧的不多,因此一般僧侣的佛学水平较低,僧纪也不甚严格。

西双版纳的佛教节日很多,主要有:1.浴佛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相当于傣历六月份(傣历以六月为岁首),犹如汉地过春节,傣语称“桑刊”节,是民族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除齐集佛寺祈福,隆重举行浴佛仪式外,还互相泼水净身净意,所以俗称“泼水节”。2.雨安居(即夏安居)傣语称为“毫瓦萨”,时间在傣历九月月圆日至十一月月圆日,整整三个月。安居期中每周有一整天和二个晚上为持戒日,要举行一定的佛教仪式。老年人要住进佛寺,参加持戒、听经、坐禅等活动;僧侣必须严格遵守佛制诵戒、自恣、布萨、羯磨等;一般信众也不出远门,不造房建屋,不办婚事。3.献经节,傣语称“赕坦”,时间在雨安居圆满后的45天前后,每户信众必须自己抄写或请人代写一部佛经献给佛寺,并如法供僧,作为在家弟子护持三宝的表示。4.豪干节,在傣历二月份,以勐为单位的全体比丘要集中在中心佛寺的空地上搭建茅棚精进用功,时间十天十夜。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坐禅,早晚集体上殿礼佛诵经,正午集体进布萨堂自恣,然后列队出堂,各人左手持贝叶团扇,右手持禅杖,偏袒右肩,赤脚行走,胸前挂钵,结队到村寨乞食,信众们则集中在村边供僧,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生活方式,这是西双版纳“润派”上座部佛教所特有的。

西双版纳在解放后实行政教分离,各族人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在“十年***”中,佛教寺塔和僧侣也受到冲击,破坏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上座部佛教寺院已全部恢复或重建,许多舍利塔也都修复。据西双版纳自治州佛教协会统计,至1989年年底,自治州有佛寺503所,白塔68座,在寺比丘5125人,上学沙弥1642人。目前佛寺虽较简陋,但已能满足信众过正常佛教生活的需要,各县也建立县佛教协会,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徒合法权益。我们还高兴地看到,景洪春欢公园内的山丘上,由上座部佛教国家信众资助新建的曼阁佛寺大殿,砖石混凝土结构,保留傣族佛寺建筑形式,颇为壮视。自治州佛教协会已制订工作计划,准备在今后数年内,逐步恢复和完善传统的佛教管理体制,培养上座部佛教的僧材,为全州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切佛法都以适应众生根机和时节因缘为前提。法法平等,重在契机。不论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北传大乘佛教,都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圣教,应当互相尊重,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我们对云南省佛教界的参访中,各民族佛教兄弟都表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南北交流的共同愿望,要为振兴中华和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诚如真禅团长在告别宴会上所说:“只有国家的兴旺发达,才会给佛教带来兴旺发达。各民族佛教徒应不分宗派,不论传承,紧密团结,爱国爱教,携手合作,为祖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实现统一大业、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法音》1990年第04 期(总 68 期)

更新于:1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