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九篇)从经典中找回信
没有信心 向外营求
我们刚刚讲到信心问题,我记得曾经参加过几次比赛,寥寥无几,可是印象很深。第一次是参加辩论比赛,为什么参加辩论比赛呢?因为我上大一的时候,大二的学长来找我去参加辩论赛,因为他看我这样呆呆的,蛮老实的,我又不会拒绝别人,所以学长叫我去,我就答应了。人生还是要学会拒绝,不行硬上会出状况。后来我去参加辩论比赛,规定要上台十五分钟左右,结果我一上台去讲了七八分钟就没词了,规定是不能下台的,就站在那里,然后就开始傻笑。人生每一个境缘都是一种磨练,没有坏事。所以我的傻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练的,站在那里罚站。这个是参加辩论比赛。
另外一个是念师范院校的时候,也参加一次八百公尺接力,看得出来吧,得了第三名,因为只有三对参加。反正就是都找不到人的时候,就会找上我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队伍参加,啊,你就一起来吧。当我拿到那个铜牌的时候,不知道是要高兴还是要难过?第三名,其实也是最后一名。
所以这个信心一直都没有提起来,甚至于都往外求,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其实问这个话的时候,心脏怎么样?嘭嘭嘭嘭,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然后对方说,“你是要听真的还是听假的”?结果我同学传的那个心理测验,自己就很兴奋地在那里做心理测验,希望能透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其实愚痴了。我们是二十四小时跟自己相处,不透过自己去了解自己,反而要透过一个外国人,设计了一个问卷,然后来了解自己,你看人颠不颠倒?结果他设计的问答,比方说你得五十分,然后他说,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你得个六十分,他说你很像孔雀型的,很像老虎型的。所以这个测验的过程,就是你很像这一些动物,结果人做完以后很兴奋跑来,我和你说,我像无尾熊。这个年头变了,人活到像畜生都能高兴半天。
离开经典 认知偏颇
你看,没有传统文化以后人堕落到这种速度,堕落到现在的畅销书可以是,要把孩子教成狼还是羊?我们有一次是在一个师范学院,一千多个学生,问了这个问题,把孩子教成狼还是羊?诸位学长,教成狼还是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刚刚这个问题有这么难吗?再来一遍,要把孩子教成狼还是羊?教成人啊,而且还要教成“三才者,天地人”那个“人”。
所以人没有经典的时候,认知偏颇到什么程度都不知道。我念师范院校的时候是刚好已经学传统文化了,有一点点判断力了,看到一些理论课本,行为心理学派,他们所做出来的结论是拿狗、拿猫、拿老鼠做实验,实验出来的结果拿来教谁?教人。请问会把人教成什么?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畜生嘛。是不是?目标是畜生,教出来是什么?好一点的话像畜生,他们吸收假如不完全,变什么?畜生不如啊。我们现在看看小学生,几个懂得孝顺父母?乌鸦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很多生命都知道要孝顺、要报恩啊,我们的孩子们假如没有祖宗的这些传统文化,几个人知道要孝顺?甚至于现在的孩子的思想是,父母生我了,他就应该养我。都变成这个态度,把父母的付出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人不教育,这个认知的错误会有多大,很难想象,所以“苟不教,性乃迁”。
找回民族自信心
所以教育界的人要觉醒了,为什么会偏得那么大?还是失去民族自信心。谈教育,全世界没有高过中国文化的,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印证、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教出了这么多圣哲人,就因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统统把它给否定掉了。否定完之后我们的下一代变成什么样子?不到三五十年的时间,杀父害母现在已经不是新闻了,往后继续发展下去是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没有办法想象。这个景象刚好呈现在我们眼前,所以这个时候“见义不为,无勇也”。该是我们一肩挑起责任与承担的时候。这个对父母都不爱敬了,甚至伤害父母,这个家会有多苦,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
所以我自己的信心是从经典当中找回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而人能够把天地无私之德完全地落实、完全地力行出来。所以什么是人格?能把天地无私演出来,这个是人格。所以这个中国人造字,“人”字顶天立地,人不把自己的德行真正地开显出来,那是糟蹋了人格,糟蹋了自己。所以认识自己了就会有信心,任何情况出现了,都不退这一颗对自己的信心,才能不断地鼓舞自己、砥砺自己,一定可以的,继续加油,“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头错了,没关系,那个是“苟不教,性乃迁”,那个是我们的习性,那个不是我们的本性,转个念头就好了,我们本有的那个德行还是可以彰显起来,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