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p.180 ~p.188)
一、概说《般若经》「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不同(p.180)
《般若经》常说自性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经论师的大力宏扬,学者们似乎觉得《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了。
当然,《般若经》说一切法虚妄无实,但有名字,是可以说是无自性的。如《经》说:「我名字,……无自性」1;「但有假名,都无自性」2。但《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上是有些不同的。
二、《大智度论》所谈的二类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p.180~p.181)
【(一)《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6b7~9)说:】
「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
自性的第一类:
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类:
是圣人所证的真如,或名法界、实际等。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二)《大智度论》卷67所说:】
「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3
,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这二类自性:
一是世俗自性:
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
二是胜义自性:
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4;第一义就是胜义。
三、〈下本般若〉所说的「自性」与「无自性」(p.181~ p.183)
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
【(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1b10~12)说:】
「色无缚无解,何以故?色真性是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识真性是识」。
「色真性是色」,《道行般若》5与《摩诃般若钞经》6,译为:「色之自然故为色」,「自然」是「自性」的古译。
赵宋所译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也作「色自性是色」7。
一般所知的,是色等五蕴的虚妄相,所以说系缚,说解脱。
色等法的胜义(真)自性,是色等真相,这是没有系缚与解脱可说的。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如《放光般若经》说:
「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8。
五阴「自有性」,还是〈下本般若〉的自性说,而〈中本〉增广的六波罗蜜等,却改作「所有无所有」了。
秦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五阴、六度等,一律改为「无所有性」9。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作「以无性为自性」10,或「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故」11。
依各本的比较,可知〈下本般若〉是「自性」,〈中本般若〉渐演化为「无所有(之)性」,再演化为「无性为自性」,「无所有性为自性」。意义相同,但这是无性的自性,与〈下本〉的但说「自性」不同了。
【(二)《道行般若经》卷3(大正8,441a13~15)说:】
「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惚故;般若波罗蜜(与人)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摩诃般若钞经》12也如此说。
这二本古译,说人[众生]与般若波罗蜜,都是无所生[无生],自然,恍惚[远离],不可计[不可思议],不(灭)坏。所说的自然──自性,《小品般若》等就译作「无性」13;《大般若经》竟改作「无自性」了14。
【(三)《大明度经》卷1(大正8,482a21~23)说:】
「众生自然,念亦自然。……众生恢廓,念(亦)恢廓。……众生之不正觉,而念(亦)不正觉」。
自然,恢廓,不正觉──三者,《摩诃般若钞经》15作:自然,恍惚[远离],难了知。
自然──自性,《道行般若经》作「空」性16;而《小品般若经》等,就译作「无性」17。
《大般若经》「第四分」18、「第五分」19,译为「无自性」。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各本,都作「无」,「无自然」,「无自性」20。
〈下本般若〉的自然──自性,与无生、远离、不可思议为同类,实在是胜义自性,法性与涅槃的异名,称之为「无所有性」,「无性为自性」,虽多一转折(近于「正」经「反」而到「合」)是可以的;如改为「无自性」,似乎是不适当的!
四、〈中本般若〉所说的「自性」与「无自性」(p.183)
【(一)〈中本般若〉也说到自性,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0(大正8,292b24~27)说:
「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21
诸法自性,唐译本作:「谓一切法无性自性」22,意义相同。
又《摩诃般若经》说:
「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23。
实性,唐译本也作「自性」24。
「无性」与「无自性」说,是〈中本般若〉的一致倾向,而唐译本增入了更多的「无自性」,更多的「无性为性」,「以无性而为自性」。
【(二)印顺法师之评论】
我以为:般若法门本是直观深法性的,空(性)是涅槃的异名,所以自性也约胜义自性说。然般若法门的开展,不但为久行说,为邻近不退者说,也为初学说;不但为利根说,也为钝根说。
这一甚深法,在分别、思惟、观察,非勘破现前事相的虚妄不实,从虚妄不实去求突破不可。这所以多说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自性」了。以无自性为自性,与空的空虚性及涅槃的双层意义25,是非常契合的。
五、「本性空」与「自性空」(p.183~p.184)
【(一)圣智所证知的「本性空」】
《般若经》广说种种空,而定义都是:「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26。经说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种种法义来显示空,而一切都是约本性空(prakti-ūnyatā)说的。本性空是圣智证知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2c4~9)说:
「须菩提!若内空性不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则坏空性。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本)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
「是为诸法相」,唐译本作:「是一切法本所住性」27。
本性(prakti),在说一切有部中,与自性(svabhāva)同一内容,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亦尔」28。
【(二)「自性空」之意义】
A、胜义自性空
《般若经》中处处说本性空,也处处说自性空(svabhāva-ūnyatā),意义也大致相同。自性空,本是胜义自性空,如说:「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29。这是以空、离来表示自性;自性空并非没有自性。
B、世俗自性空(无世俗自性)(p.184)
由于「假名无实」,「虚妄无实」,与空的空虚义相关联,而自性空有了无世俗自性的意义,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25~27)说:
「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
「自性空故」,唐译本作「自性皆空」30,更显出都无世俗自性的意味。如说:
「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以色处等与名,俱自性空故」31。
六、「胜义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p.184~ p.186)
「胜义的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还可以从空的类集中得到证明。
【(一)〈中本般若〉十六空中,不包含「自性空」】
〈中本般若〉立十六空,是在十四空以下,增列「无性空」(abhāva-ūnyatā)与「无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ūnyatā),十六空是没有「自性空」的。
【(二)十六空或十八空之后再立的「四空」中,提到「自性由自性空」(胜义自性空)】
然〈中本般若〉,无论为十六空,或十八空(〈上本〉立二十空),在说十六或十八空后,都更说四种空:
「复次,须菩提!法[有性]法相空,无法[无性]无法相空,自法[自性]自法相空,他法[他性]他法相空」32。
自法自法相空,就是「自性由自性空」。所说的自性空,是:「是(自性)空,非知作,非见作」33。非知所作,非见所作,也非余人所作的自性空,正是本来如此的胜义自性空。
【(三)成立「十八空」时,增列了「自性空」(世俗自性空)】
一直到成立十八空(与《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当),才在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间,增列自性空。34这三种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c21~27)说:
「何等为无法[无性]空?若法无,是(无法)亦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有法[自性]空?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无法有法[无性自性]空?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35
无法有法空,依经文说,是无法[无性]与有法[自性]的合观为空。所以《大智度论》以为:与内空、外空、内外空─初三空一样:「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36。
又如《光赞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自性]」,37是以一切法无性而显自性。
《摩诃般若经》说:「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38
唐译《大般若经》作:「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39。
诸法和合生,所以没有自性,这是无自性的自性空;也与众缘和合生故无自性,缘起的无自性空相同。
但在《般若经》中,这还是十八空的一空,把握这一原则而彻底发挥的,那是龙树的缘起(无自性故)即空了。
注解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
舍利弗!我说如我名字,我亦毕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大正8,269a22~24)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0: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者,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大正7,112a13~16)
^3《大智度论》卷67:
若菩萨摩诃萨,了了知般若波罗蜜相,不分别一切法,所谓不分别色,四大若四大造色;不分别色相者,不分别色是可见,声是可闻;是色若好若丑,若短若长,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等;不分别色性者,不见色常法,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毕竟空故;是菩萨不分别法性,法性不坏相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大正25,528b16~24)
^4《大智度论》卷1(大正25,59b18~60a3):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
云何名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
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众因缘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相。
^5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经》卷3(大正8,441c25-27):
佛语须菩提:色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故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为识。
^6 传说为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其实是西晋竺法护译的《摩诃般若钞经》卷3(大正8,523b18-20):佛语须菩提:色无着无缚无解,何以故?色之自然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为识。
^7赵宋施护译的《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大正8,616a14-16):
佛言:须菩提!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色自性是色故无缚无解,受、想、行、识自性是识故无缚无解。
^8《放光般若经》卷9(大正8,63c19-24):
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
佛报言:须菩提,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痛、痛自有性,想、想自有性,行、行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
^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大正8,305c4-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须菩提!色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受、想、行、识。
檀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
^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9(大正7,885a25-b2):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极难信解?
佛告善现:色非缚非脱。何以故?色以无性为自性故,受想行识非缚非脱。何以故?受想行识,皆以无性为自性故。复次,善现!色前、后、中际非缚非脱。何以故?色前、后、中际皆以无性为自性故。受想行识前、后、中际非缚非脱。何以故?受想行识前、后、中际皆以无性为自性故。
另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45(大正7,801c19~802a2)。
^11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506(大正7,581a24-27):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告善现:色乃至识非缚非脱,何以故?以色乃至识,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故。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5(大正7,189c14-18):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言:善现!色无缚无解。何以故?以色无所有性,为色自性故。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识无所有性,为受想行识自性故。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82(大正5,979a23-27):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言:善现!色无缚无解。何以故?以色无所有性,为色自性故。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识无所有性,为受想行识自性故。
^12《摩诃般若钞经》卷3(大正8,522c9~12):
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13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0b18~26):
世尊!菩萨如是亦分别,则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如是相,我当度若干众生,即是菩萨计有所得,所以者何?
众生不生故,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无性故,般若波罗蜜无性。众生离相故,般若波罗蜜离相。众生不灭故,般若波罗蜜不灭。众生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众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知。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2)《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7(大正8,614b18-c2):
若菩萨于一切法,有所分别,而作是念:我得具足一切智果,我为众生说诸法门,能度若干众生令至涅槃。而彼菩萨作是念者,即不名行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多无如是相,不见众生有所度者有所得者,以众生无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性。众生离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离相。众生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生。众生不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灭。众生不思议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思议。众生无觉了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觉了。众生如实知胜义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如实知胜义。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世尊!我以如是因缘,谓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
^14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9(大正7,884a18~21):
世尊!有情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有情无自性故、远离故、不可思议故、无灭坏故、无觉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自性,广说乃至亦无觉知。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44(大正7,799c19~21):
有情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有情无自性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自性。
^15《摩诃般若钞经》卷1(大正8,511c11-13):
人之自然;当念知人之恍忽;当念知恍忽;人身难了知当念知之。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法当作是守当作是行。
^16 《道行般若经》卷1(大正8,429a7-9): 人身当谛念,当作是了知,人身若干种空,其念亦若干种空当了。知是人身难了知,所念难了知,舍利弗菩萨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17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a3-6):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2)《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大正8,592a11-15):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当知念亦离。众生无心故,当知念亦无心。众生无觉了故,当知念亦无觉了。众生知如实义故,念亦知如实义。舍利子,我欲令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39(大正7,769b9-11):
舍利子!有情无自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自性。有情无所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所有。
^1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6(大正7,870a19~21):
舍利子,一切有情无自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自性。
^20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73a4~7):
众生无故念亦无,众生性无故念亦性无,众生法无故念亦法无,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空故念亦空,众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
(2)《光赞经》卷9(大正8,210a9~13):
吾今赞叹贤者所说为真为谛,人无所有,其所念者亦无所有。人无自然,其所念者亦无自然。人为空,为念亦空。为人恍忽,念亦恍忽。人身空无,念亦空无。人无所觉,念亦无觉。
(3)《放光般若经》卷5(大正8,37c17-20):
如众生无所有,念亦无所有,有无亦无所有。如众生寂,念亦复寂。如众生空,念亦复空。如众生无所觉,念亦无所觉。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24(大正7,131c4-10):
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无实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实。有情无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性。有情空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远离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远离。有情寂静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静。有情无觉知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觉知。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98(大正7,535c22-536a2):
有情乃至见者非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实。有情乃至见者无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性。有情乃至见者空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远离。有情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静。有情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觉知。
^21《大智度论》卷59(大正25,480c4~15):
问曰:何因缘故说是有为法、无为法相?
答曰:帝释赞叹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法,此中欲说因缘。有为法相,所谓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说善不善等,乃至世间出世间,是名有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与上相违,即是无为法相。是二法相,皆般若波罗蜜中摄。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2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0(大正7,164c3-6):
此中何谓无为法性?谓一切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无相无为,诸法自性。
云何名为诸法自性?谓一切法无性自性,如是说名无为法性。
^2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1c3~5):
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空之探究》p.187,注17:罗什译作「实性」,前引《小品经》作「真性」,都表示胜义自性,免得与世俗自性的混同。
^2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 (大正7,11c7~6):
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萨,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
^25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节〈空之双关意义〉p.178。
^2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5~c21):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云何内空?内谓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内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谓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当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本性空。 ……
云何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当知此中无性自性由无性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自性空。
^2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73:
复次,善现!若内空性本性不空,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性亦本性不空者,则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为诸有情说一切法皆本性空,若作是说,坏本性空。然本性空理不可坏,非常非断。所以者何?本性空理无方无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是空理,亦名法住,此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减无增,无生无灭,无净无不净,是一切法本所住性。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其中,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不见有法有所求趣,不见有法无所求趣,以一切法都无所住,故名法住。(大正7,398a13~26)
^28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 (大正27,29c23)。
^29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28b1~17):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修神通波罗蜜,以是神通波罗蜜,受种种如意事:能动大地;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隐显自在,山壁树木,皆过无碍,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虚如鸟,出没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烟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天德,威力难当,而能摩扪;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着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为萨婆若心。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如意神通智证。是菩萨以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亦不着是天耳神通,天耳与声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为萨婆若心。
(2)《光赞经》卷2(大正8,159b23~c14):
佛告舍利弗:或有开士大士,修于神通至度无极,无央数神通因缘之事。……其神足亦无所得亦无憍逸,起亦无所想亦无念者。兴自然空,自然空者则为寂寞,其自然者亦无所起。又如斯者,不发神足及神足行。唯以专思诸通慧事,是开士智度无极神足证慧神足所由。
佛告舍利弗:其开士大士,净于天耳越天人耳。得闻一一音诸天人声,亦不想念天耳之种。不作是念我闻其声,亦无所得。自然之空,自然寂寞,其自然者,则无所起,亦无所得,亦无所念。亦不自念我得天耳,唯以志于诸通事。开士大士,是为行智慧度无极天耳证慧神通之行。
^3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71(大正7,386a11~17):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悲愿熏心方便善巧,教令远离作如是言:「名」是分别妄想所起,亦是众缘和合假立,汝等于中不应执着,「名」无实事,自性皆空,谁有智者执着空法?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为诸有情说遣「名法」。
^3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2(大正7,119c2~11):
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舍利子!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摄故。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
善现对曰:舍利子!如色名,唯客所摄,受想行识名亦唯客所摄。所以者何?色非名,名非色;受想识非名,名非受想行识。色等中无名,名中无色等,非合非散,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色等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等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由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3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
复次,须菩提!法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众,五众空,是名法法相空。
何等名无法无法相空?无法名无为法,是名无法无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相空?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见作,是名自法自法相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实际,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相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正8,250c28~251a8)
^33 同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c28~251a8)。
^34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四节〈空之发展与类集〉p.161~p.162「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对照表」。
^35《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6a10~b2):
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为无法有法空。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36《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6a19~22):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37《光赞经》卷9(大正8,206c5~12):
是故舍利弗,所言吾我悉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悉为自然。所以者何?自然无合无散。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自然无合无散?
答曰: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用自然故无合无散。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受所生痛痒所合,悉为自然无合无散,六波罗蜜亦无合无散悉为自然。是故舍利弗,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
^3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69a22~b3):
舍利弗!我说如我名字,我亦毕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无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无自性,受、想、行、识和合生无自性。眼和合生无自性,乃至意和合生无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种乃至识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和合生无自性。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和合生无自性,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无自性。
^3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2(大正7,121c2~5):
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舍利子!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