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修证入药师定十法门之一平等发愿门

2023-10-24

  药师琉璃光如来之十二大愿,本是世尊、药师佛的不可思议境界,经云“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纵经多劫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我今竟也试解之,可见想法近乎痴顽。怎奈以佛菩萨的威神之力加持,秉情真意切,作空谷之言说。期读者、听众能“如实知自心”,体药师之本怀,我此抛砖也算功不唐捐。是为序。

  药师经法的根本在十二大愿,有此根本,药师定才能修入和相应成就。

  儒家讲做人在立志,佛法修行首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法全部都是在讲菩提心,从因地向果地,又从果地向因地,乃至因果不二、因果一如,都是在菩提心里,发菩提心,行菩提愿,证菩提果。心包含色,色包含心,心色不二。

  圣贤讲立志,菩萨讲发愿,实质一也。美国学者、发明家贝尔,总结自己的经历说:“当你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心中形成。”在心理学上,这就是着名的贝尔效应。

  (贝尔, 1847.3.3——1922.8.2,美国发明家,电话的发明人。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14岁在爱丁堡皇家中学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听课,主要靠自学和家庭教育。1864年开始声学研究。

  贝尔从事研究的范围极广,曾获18种专利,还和其他人一起获得12种专利,其中14种为电话、电报,4种为光电话机,1种为留声机,5种为航空飞行器,4种为水上飞机,还有2种为硒光电池。他丰富的创造性思想,在当时不可能样样都成为现实,他的许多观念到后世才见到成果。)

  贝尔效应是讲世间法的常理。那么出世间法的行愿呢?

  这句话可改为:

  当你想着佛,佛的景象就会在你心中形成。

  当你学佛,就会成佛。

  当你求觉悟,就会成觉悟。

  人本具欲,心可发愿。愿与欲,本体是一,用则有异。有我执是欲,无我执是愿;迷则是欲,觉则是愿;识则是欲,智则是愿;业则是欲,密则是愿。

  清净行欲,欲即是愿;贪嗔行愿,愿亦成欲。

  有药师之十二大愿,才有琉璃光世界,心净佛土净、愿真成就真。

  凡欲学药师经法者,必先立药师之大愿,修药师之大定,无我为人,净心行愿,因行真实,果地不虚,必能以色身透法界,以法界透色身,现证药师本尊,圆满成就净琉璃光世界。

  近代大德,从太虚大师开始到顾老、赵朴老、吴老等大德,倡导人间佛教、人间净土,这个思想完全与药师十二大愿相应,是特别适合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佛法修行。

  学佛发愿,有深浅、难易、层次的不同,

  最简单说就是:上求下化。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再扩展就是四宏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再又扩展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錀;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发何种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普贤菩萨为何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关键,这也是修证入药师定的关键。

  以上是讲学佛的通愿。我们现在讲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是别愿。还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等的愿,也是别愿。通愿别愿,都能够互摄互入的,都是从大日如来的法身功德所流出。我们学药师十二大愿,一一都能包括普贤的十大愿,特别是普贤第九恒顺众生的愿,广开就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从果地法门说,愿就包含了戒、定、慧,所谓才发菩提即成证觉。密乘是以愿为戒,三昧耶戒就叫平等本誓。学哪个佛、哪个菩萨,就是以他的愿为戒,这样修本尊法才会得大成就。所以我们讲平等发愿门,不是从浅的求佛消灾除难开始,是反过来从学发药师佛的愿开始,是高起点的发愿。

  或有人问:我目前还发不了这么大的愿,我只想得到佛经中所说的利益,十法门随做其中一部份,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只要有一种如法的善行,也能得药师法的利益,且逐渐地发起圆满的行愿,但这样的成就是有限的、有为的且时间漫长。

  下面我们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逐条来学习,解释如何发愿和行持,以十二大愿来总代表七佛药师的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成法身

  这第一大愿是讲佛的法身和报身,法性身“自身光明照无边界”,报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这个愿怎么学、怎么发呢?就是确信我们自己也有与佛一样的自身光明照无边界的法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的报身。

  释迦佛证道时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烦恼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说“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我们本具法身和法身功德,只因我们被幻妄所欺骗,看不到、认识不到,也不敢承认这点。药师佛在因地就发心“令诸有情,如我无异”,现在已经成就了,说我们跟他一样,这是可确信的。

  显宗讲佛性,众生有佛性,实际众生也有佛体。密宗强调,五大佛体,众生本具。只是看以来我们外表排列分布得不够好,好象还没有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实际人有粗身,还有细身、微细身,那里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其实不到成佛就可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只要往生净土,就与佛无异。

  我们不要执着这个肉身,看低自己。当然也不能盲目看高自己,诸法平等最好。要平等发愿,这是学药师定的基础的基础。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彻,光明广大遍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暗夜游行,斯等众生见我光明,悉蒙开晓,随作众事。——成报身

  第二大愿与第一大愿用意不同,上一个愿重在说佛的法性身,显示生佛平等,而此一愿重在显示从法性身而起的报身功德,“光明广大遍满诸方”,就是指智慧广大可分身无数化度有情,方便开晓众生。“焰网庄严”,即是光明所结成的网络,这种光明过于日月,能照到地狱和恶鬼道,还有人道的黑暗世界里,众生见到佛的光明,都得到智慧开晓,能够随自己的意趣作各种事业。

  我们学佛,发这个愿,就是要发大悲心,菩提心包括大悲、大智、大行,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我们要发这个愿,学地藏菩萨,乃至地狱众生也不舍弃,也想办法让他们得到解脱,蒙受法易。大乘菩萨见道后得一切智,还要修一切种智,后得智,这是法身的功德妙用。我们以这样的行愿去修证菩提。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成化身

  此一愿与上一愿又有所不同,重在表示从法性身而起的应化身妙用。发这个愿,最根本的就是体现大乘的广行,大乘的四无量心、六度、四摄、五明等,凡有利众生的世间技能都要休学,结合现代社会就是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种民生知识都应学习掌握,发挥其利益人类的正面作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所需方方面面的物质需求,进而广结善缘,将来有缘众生毕竟能得度。

  这一愿是修后得智,也即一切种智,修佛的无尽智的成就。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显大乘

  发这个愿针对两个层面:第一是外层,就是令佛门外不信佛、不知佛法的一切有情,包括外道,悉令知晓、发心、安住在佛法的菩提正路上。第二是内层,就是对已学佛法的人,即小乘行人,就要劝导发利他的大乘菩提心,以大乘的究竟法令他们安住,永不退转。

  这是《法华经》说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里要说明,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事实上不能立即叫一切众生都入佛的知见,佛随机教化,开示三乘佛教,实际只有究竟一乘,三乘是权显,因势利导,待时机成熟,借教入一乘佛法。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严戒律

  这个大愿也是针对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三归、五戒、八关戒斋、十善戒、优婆赛戒、菩萨戒、三昧耶戒,大圆满性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

  第二层面:既受了戒,能圆持究竟无犯者那是成佛了,可以说一切有情渐次学佛,难免不犯,犯了怎么办?忏悔,经说至心发露就是忏悔,还得清静。忏有事忏和理忏。心发露就是忏悔,功夫到了,内心感受佛的光明,罪性自然消除,恢复本来清静的戒体,一直到取证菩提。所以要敢于受戒,发大菩提心。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皆得端严,众病除愈。——除众病

  这个愿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特别的别愿,有这个愿的功德才成就了药师的称号。对有情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等这样重的病,劝他们至心念佛,久而久之,能够重病除愈,身体恢复到端严的形象。

  我们发这个愿,应该让众生得到医疗服务,先出病苦,再劝念佛,乃至得到究竟解脱。秘意是说,修到六根圆通、六根互用,才是“诸根具足”。这是《楞严经》的法要。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穷困苦,无有归趣,众病所逼,无药无医,暂闻我名,众病消散,眷属增盛,资财无乏,身心安乐,乃至菩提。——增眷属

  学这个大愿,就是要特别关怀贫穷困苦、无依无靠的有情,如鳏寡孤独等,还有那些得了重病又无钱医治的人,都要看特别的护念和救济。凡身为佛子修学佛法,尤须效法药师的这个本愿,随力随缘去做,以此善根福德,人缘会越来越好,生活之资无乏,自他的身心而得到安乐,菩提眷属增盛,以至取证菩提佛果。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丈夫相

  行持这个大愿,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浅的层而说,男女在生理上不同,女性有更多生理上的苦恼,同时在心理上也容易心胸狭窄,故帮助女性解脱身心之苦,利益有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即于现身转成男子”,以佛眼来看,三世无碍,一旦觉悟,生死如梦如幻,只是从迷到悟得一生,确实能女身转男身,成丈夫身,或往生净土,转为三十二大丈夫相。

  再从究竟意义上说什么是丈夫相?其他佛经里有答案。

  《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中,佛告迦叶菩萨: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涅盘经。常应呵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何以故?是大经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

  《维摩诘所说经》: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从深的层面说,女身也是佛菩萨化身,唐密有多罗,明妃,天女,供养女等女身形象;藏密有佛母、度母、空行等女身形象。

  男女表阴阳即宇宙间两种力量,男表智慧;女表三昧;女表智慧,男表方便;男刚比定,女柔比慧。

  所以根本法性来说,诸法平等,男女平等。无分别智,无男无女,又无碍现男女的相。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复有种种邪见之徒,皆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出魔网

  这个愿是专门解决众生的知见问题,古印度讲有九十六种道及众多的世间邪法、邪见、要善加引导,使之能安住于佛法的正见之中。有正见,进一步修行六度、四摄等菩萨行,而证无止菩提。

  这个愿边有个深层次的解释。浅层是说针对佛门外的众生,使令舍邪见,入佛法的正见之门,深层是对已学佛的魔障,及打着佛教旗号而作非佛法的邪魔外道。得到究竟圆满的正见并不容易,修行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我们看《楞严经》专讲五十种阴魔,都要会辨别,这个智慧大了。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忧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脱忧苦

  发这个大愿,是专为救度牢狱之灾的有情。这些众生有的是受到因果报应,罪有应得,有的是受到法律不公正的待遇。有罪的念佛名号,至心忏悔,得以身心安定。无罪被冤的,至心称念,以佛的威德之力脱离忧苦。

  持这个愿应当秉公办事,即使行恶者得报应,也要让他知晓因果,走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间正道,进而学佛,乃至成就菩提。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后以法味令住胜乐,乃至菩提。——满法味

  这一大愿,专为为解决有情食的问题。孔子曰:食色性也。食是有情生命的根本的依赖,食法关于到有情的业果和生死的大问题。

  这个愿,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在食轮圆成门里详细讲,在此只作提要。第一层面,行如愿,即是多做施食,解救一切被饥饿所困的有情。当今世界,科技和文化高度发达,但是全球还有贫困人口4亿多,还有大量处于温饱水平之下的。同时,提倡取食有道,避免造成恶业。在自然界中,人类是食物链的最高端,在现代社会中,食品供给已成为经济的一大产业,这个链条中,杀生之业是常态,提倡素食或合理减少肉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第二层面,行此愿,即是教诸有情分段而食,或持斋过午不食、学会依时间摄食,以得健康安定之身体,进而利于持戒、修定、证慧。

  第三层面,行此愿,即教众生由学会分段而食,而更教以法为食,以禅悦为食,久久修行,解脱恶业系缚,于法得自在,成就解脱食。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虻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伎乐、香华皆令满足,离诸苦恼,乃至菩提。——足庄严

  皆这个愿,就是解决有情穿衣的需求,以及装饰、器具、环境的需求,通过满足众生衣具之需,进而教以发心学佛,乃至菩提。

  药师的这个愿。不但着重衣服、饮食这些物质生活方面,还顾及到教育、娱乐等健康需求,达到令我们人类生活和谐安康。所以这个愿就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理想,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很当机的。

  总结十二大愿,第一大愿就是:生佛平等愿

  第二大愿就是:开晓事业愿

  第三大愿就是:无尽资生愿

  第四大愿就是:安住大道愿

  第五大愿就是:戒行清净愿

  第六大愿就是:诸根具足愿

  第七大愿就是:身心康乐愿

  第八大愿就是:转女成男愿

  第九大愿就是:回邪归正愿

  第十大愿就是:从缚得脱愿

  第十一大愿就是:得妙饮食愿

  第十二大愿就是:得妙衣具愿

  这么多愿如何发起?如何行持?

  发愿是要从心地里一起发出的,行则随缘而行。就是结合你的生活现实的因缘,适合行哪些法门,就行哪些。

  愿是圆满的,行是当机随缘的。这叫如如而行,安住在般若上行愿,各尽所能。

  欲正修药师法、入药师定者,首当学此“平等发愿门”,万不可轻忽之。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