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译注说明 论序
《入菩萨行》译注
译注说明
一、本书翻译《入行》(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 ’jug pa)所参考之藏文原本,共有以下三种:
1.德格版西藏大藏经,dBu-ma,La,lb1~40a7(Vol.10,University of Tokyo,Tokyo,1978)。
2.印度,Dharamsala,文化印刷局,未注明出版年代。
3.Bodhicaryavatara.edited by Nidhushedhara Bhattacharya,The Asiatic Society,calcutta,1960.
以上三个版本中,第三种是梵藏对勘本。此书版面整齐美观,不过错误很多,宜慎用。
二、藏译《入行》只有品名,没有科判。然而不列科判,一般人恐怕不易看出各品的思想脉络,顶多只能读懂片断的颂文。因此,笔者特地把贾曹杰《佛子正道》中的科判补译进去。不过,贾曹杰的科判太过精细,如果全部引入,反而易使颂文显得支离破碎;因此,译者只采取较主要的科判。当然,有少数地方也参照其它注释作了权宜的调整。
三、藏译《入行》的颂文,每句音节多寡不一;大部分是每句七个音节,其次是九个,偶尔也出现每句十一、十三、十五和十七音节的情形。为了顾及本译文版面的整齐美观起见,除初品前面几颂以外,其余全部改成五字一句的形式。
四、依照传统文言文的译法,既可保留偈颂的整齐形式,又便于背诵,优点不少。不过,由于传统译法每句较原文少了两个音节,有些句子在达意上就出现了困难。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所以笔者另外旁加语体译。这样,既可克服达意的困难,又能弹性加入其它注疏的一些解释,使颂文更容易了解。原则上,语体译也是每颂四句,与左边的偈颂相互对应;但因受到版面的限制,每句最多只允许十八个字的解释。因此,有些地方仍不免有捉襟见肘之感。如果遇上这种情形,只好额外增加一句补充说明。
五、进行翻译时,首先采用直译的方式译出颂文。其次参考贾曹杰等注释和外语译本,用语体文重译一回,尽可能把颂意完整而连贯地表达出来。然后参照语体译文,回头调整偈颂的用词。最后,再综合益友的建议,重新作一番润饰。整体而言,这部译作比较偏向意译。像《入行》这样感人的宗教文学作品,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处理,虽然比较简单省事,但充其量只能译出一部没人想读的死文献。这样,《入行》醒世励志的宗教功能岂不是又丧失殆尽了?因此,译者选择意译。
六、《入行》根源于《学集》,脱胎自《学集》,对读二者,正好相得益彰。因此,本书把注释的重点放在标明《入行》某偈出于《学集》某品某页上。遗憾的是,汉译《学集》译文欠佳,很难正确了解其中的义理;有些地方甚至仅能大略看出《入行》与《学集》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已。
论序
梵语云:Bodhisattvacaryavatara
藏语云: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jug pa
汉语云:入菩萨行
译敬:敬礼一切佛菩萨①
一、申敬礼述宗旨
1.法身善逝佛子伴,
敬礼圆满法身、菩萨等圣众伴随的善逝,
及诸应敬我悉礼;
以及所有值得尊敬的方丈、戒师等时贤;
今当依教略宣说
现在,我将依照经教简要地宣说
佛子律仪趋行方。
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二、示自谦明目的
2.此论未宣昔所无,
这部《入行论》没有什么特殊的创见,
诗韵吾亦不善巧;
诗文和声韵我也不很精通;
是故未敢言利他,
因此,丝毫不敢存有著述利他的念头,
为修自心撰此论。
撰写此论主要是为了净化并升华自心。
3.循此修习善法故,
由于依循这些偈颂修习善法的原故,
吾信亦得暂增长;
我学佛的信心也将暂时获得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
而其它诚心想修学菩萨行的
学人,
若得见此容获益。①
如果有缘见到此论,或许也
能获得法益。
①为求三宝加持,使翻译事业圆满完成,藏译佛典通常在律典前加上“敬礼一切相智”,在经典前加上“敬礼一切佛菩萨”,在论典前加上“敬礼文殊师利童子”。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后弘期的译籍便有许多例外,本论即是一例。宗喀巴在《现观庄严论妙解金鬘疏》中,曾约略论及此点(《现观庄严论初探》,页101)。
①“序言”这三颂都可以在《学集》开头的序言中找到(大正,32,75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