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死活烦恼
第三篇 死活烦恼
壹 死活的过患
死活事大,无常迅速。死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计,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艰苦;因为有死,不只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其余时刻,往往因为爱念深重,而干扰情识的思维,成为往生善道的绊脚石。
为了惕励人人能够精进修道,超越死活魔障,佛教经典以许多譬喻来形容死活:
1.死活如泥:指众生踏入死活的沼泥中,假如不知自觉,就会沉溺个中,难以出离。《俱舍论》卷一说:死活泥者,由彼死活是诸众生沉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
2.死活如长夜:指在漫长的黑夜里,我们将梦幻视为真实,直到天亮醒来,方才觉知梦境的虚幻。无始劫来,众生在死活轮回中不知万法皆空,因而起惑造业,好比久处长夜,不知觉悟。
3.死活如海:指众生轮回流转,生死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腐化畜类,仿佛在无边无际的死活苦海中载沉载浮一样。
4.死活如云:死活魔障遮覆本性,似乎浮云覆盖日月一样。《无量寿经》卷下说:慧日照世间,消除死活云。
5.死活如轮:指众生以惑、业、苦三者展转相因,有如轮子一样,在死活中流转不已。
6.死活如园:指死活界似乎公园一样,是凡夫喜好游历的处所,也是菩萨乐于游化的处所。
贰 死活的种类
死活轮回,对众生而言,是一件异常无奈的事,有些人初学佛,便一天到晚将了生脱死挂在嘴边,不知道广结善缘,积福修慧,只求往生自了,结果不只自己无法获得佛法的实益,也使他人误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对于死活存有狭碍的观念所造成的误解,认为众生只有肉体的死活,而不懂得精神上死活的重要性。佛教将众生的死活分为两种:
1.分段死活:指三界众生因为烦恼而轮回六道的死活。众生因为每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合,而有描写的差异、寿命的长短等差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停止,所以称为分段死活。
2.变易死活:指三乘圣者因悲心、愿力而来此世间所受的死活。三乘的圣者,已跳出三界外,停止了分段死活,然则因为修道的结果,迷惑烦恼渐减,聪明、圣果渐增,这种迷悟的迁移,感自得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移入后期的变易,正好一度死活,所以称为不思议变易死活。
由这二种死活的意义可以得知,无论是分段死活或变易死活,唯有精神上的层层超越,才能使我们摆脱肉体上的死活,循序渐进,趣入圣道,甚至成佛证果。而要了生脱死岂是易事,若非累劫精进,积集深挚的福慧资粮,又何以成就!
参 烦恼是造成死活的主因
死活轮回诚然是修道者的大患,而死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做作无边无际的烦恼。
烦恼,梵语klea,是一切能污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感化。因为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
《成唯识论》卷八说:死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惯。烦恼之所以会造成死活过患,是因为它既能够招感业力,又可以激发未来的死活果报,是以这二种感化称为发业润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种子,还需要水份的滋润,才能长出嫩芽。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成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由烦恼水的滋润,就会产生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斯一来,烦恼(惑)、业(行为)、苦(苦果)展转相因,轮回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死活轮回。
佛陀为了使众生认知断除烦恼的重要性,于是从各类不合的立场来说明烦恼的各种害处,烦恼是以有许多异名:.
1.随眠(anuaya):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型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有情身心,所以称为随眠。
2.缠(paryavasthna):指烦恼在起现行时,缠缚清净心性,能妨碍修善,所以别名缠。
3.盖(varaa):因烦恼覆障隐瞒善心,所以称为盖。
4.缚(badhana):指烦恼束缚众生身心,并且招感苦果,使众生不得安闲。
5.漏(srava):漏,有流注漏泄的意思。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漏泄过患,又于死活中流转于三界,所以称为漏。
6.取(updna):因为欲贪等烦恼炽盛激烈,使得六根赓续驰求执取外境,所以称为取。
7.系(grantha):烦恼将众生捆扎于迷惑的世界,使身心不得自由,所以称为系。
8.使:指烦恼能使令有情在死活中流转不已,所以称为使。全称为正使,是现起烦恼的主体。
9.垢(mala):指烦恼能污秽众生的心性,所以称为垢。
10.轭(yoga):指烦恼能牵制众生,使不能出离死活,所以称为轭。
11.结(samyojana):又作结使。结,是捆扎的意思。指众生被烦恼捆扎在迷境里,而无法出离死活之苦,所以称为结。
12.暴流(ogha):洪水暴涨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来时,有如洪水一般,能流失众生的善良品德,所以称为暴流或暴河。
13.尘垢: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予以染污。烦恼能附著于心上,垢染清净心性,所以称为尘垢。
14.客尘(akasmt-klesa):又作客尘烦恼。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而是因为迷于事理才生起的,所以称为客;又因为烦恼能污染清净心性,如同尘埃能染污万物,所以称为尘。
15.稠林(gahana):指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称为稠林。
16.尘劳:烦恼能染污心性,使身心劳顿,所以称为尘劳。
肆 烦恼的种类
佛教常以八万四千的法数,形容烦恼种类之多,不胜列举。随著时代的进步,烦恼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有了汽车代步,就有塞车、抛锚等烦恼;随著电脑的发明,又有了中毒、故障等新的烦恼应运而生。尽管烦恼一日千里,就烦恼的感化而言,众生根本上的烦恼是不变的,佛教将这些根本烦恼归纳为六种:贪、嗔、痴、慢、疑、见,称为六根本烦恼,也叫作本惑、根本惑,所有的烦恼都是从这六种烦恼衍生出来。贪、嗔、痴、疑在前面几章中已作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仅就慢、见略述之。
慢,指与他人较劲好坏,而生起轻视他人的心理。《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将慢分为七种,称为七慢:
1.慢(mna):对于不如己者,认为自己较为殊胜,或对于与自己一致者,认为不过与自己一致,而生起贡高我慢的心理。
2.过慢(ati-mna):对于与自己一致或胜过自己的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
3.慢过慢(mnti-mana):对于胜过自己的人,反认为自己胜过对方而妄生慢心。
4.我慢(atma-mana):是七慢的根本慢,即对于五蕴假合的色身,内执有我,
认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外执我所,认为凡我所有的,都比别人所有的高明。
5.增上慢(adhi-mna):对于尚未具有的殊胜德性,或尚未证得的果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或证得。
6.卑慢(na-mna):对于极优越的人,却认为自己只有稍微不及;或虽然承认他人的高胜,却不肯虚心向对方进修。
7.邪慢(mithy-mna):自己无德无能,却认为自己有德有能。
见(di),是先从目击,经由推想、决定后所产生的思惟看法。又分为正见、不正见。正见,指能够如实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清净染污法者,称为正见。不正见,指昧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邪恶看法。不正见是烦恼的根源,分为五种,称为五见:
1.身见(sat-kya-di):又称为萨迦耶见、怀孕见、伪身见、坏身见等。指不知色身是五蕴和合假有,而执著实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见。
2.边见(anta-graha-di):又称为边执见。指偏执一边的极端看法,例如说世间是常、是断、是有边、是无边;主张色身与心灵是同、是异;或认为如来圆寂后是有、是无等学说都属于边见。
3.邪见(mithy-di):指否定四谛因果事理的看法。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可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
4.见取见(drsti-parmarsa):执著缺点的看法以为真实。
5.戒禁取见(sila-vrata-parmarsa):执著不准确的戒律,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这种缺点的执著看法称为戒禁取见。
五见与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前五项合称为十根本烦恼,又称为十使。五见具有推重寻找的特点,感化激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寻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
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具有染污的感化。
就修道的阶段而言,佛教各宗派对于烦恼有各类不合的划分方法,然而其理如一,可触类旁通。今举下列四种烦恼以为代表,其他各宗派经论中所说的烦恼,大都是这四种烦恼的异名或衍生。
俱舍宗与法相宗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称为二惑。
1.见惑:指因迷于真理,而使意根对于法尘所起的邪见烦恼,在见道时能够断除,所以称为见惑。例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属于见惑。
2.思惑:因为迷于现象而生起,是五根缘五尘六欲等事相,经思惟感化而留在心上的烦恼,所以称为思惑。又因为是修道时所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修惑。
例如: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属于思惑。
见惑与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死活,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通惑。晒台宗将见惑与思惑合称为见思惑,并且另立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3.尘沙惑:指障碍菩萨教化众生的界内外习惯,比喻此惑障如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在断见思惑今后,轻易著于空观,不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的差别相,所以又称空惑。
4.无明惑: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唯有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俱足,才能够断此烦恼。
伍 结语
死活诚可畏,烦恼祸更深!《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说:世人死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死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烦恼,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烦恼,就是死活流转的根源。我们要解脱死活的束缚,就要依照佛法的指导,精进修道。